政府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擬增加住院、普通科門診、藥物等收費標準及封頂上限,並調整急症室收費方式,同時對非緊急放射造影診斷服務實施逐項收費。對此,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梁熙聯同港島東團隊12位區議員及社區幹事今日(25日)召開記者會,促請政府就改革方案做好解說和教育工作,待公眾有充分認知,並完善配套措施後,才逐步落實方案,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負擔而延誤治療。
梁熙指出,比起調整價格,相信更重要是做好配套。以公營夜診服務為例,現時醫管局轄下74間普通科門診中,僅23間提供夜間服務,其中更只有14間在周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翻查資料,2023年相關診所就診率幾乎百分之百,反映服務明顯不足以應付市民殷切需求。加上夜間門診應診時間只提供至晚上10時,此後市民往往只能選擇私家夜診或急症室。因此,梁熙建議應加強及延長夜診服務,分流急症室的非緊急病人。
民建聯東區區議員林心廉指出,政府將非危殆或危急者的急症室收費上調至400元,與一般私家診所相若,但病人緊急級別是由前線護士判定的,擔心以此劃分收費會加重前線醫護的壓力,甚至因處理市民分流問題而引發爭拗。林心廉舉例,現時東區並無公營醫療的夜診服務提供,若兒童深夜發高燒,只可選擇收費較高的私家醫院或急症室服務,惟區內提供夜診的聖保祿醫院夜間門診單是醫生收費已達430元至470元,藥費及其他診治費亦需另外收費,基層難以負擔。
民建聯東區區議員植潔鈴認為,今次改革大刀闊斧,在經濟不景下,大幅加價無可避免對不同階層的市民造成負擔,建議政府三思調整收費的幅度,特別是專科門診的病人或需長期跟進。
民建聯東區支部主席、東區區議員洪連杉提出,希望當局在調整公營醫療收費前,應先做好配套,包括增加公營夜診服務、延長重點地區的門診服務時間、推動更多私家醫生參與慢病共治計劃,讓輕症及慢性疾病病人能獲得到位服務,從而分流公營門診及急症室的使用情況。他同時建議政府參考外國做法,設立24小時醫療諮詢熱線,由專業醫護遙距初步評估病人情況及提供醫療建議,讓市民更能分辨病況,減少出現「小事到急症室醫」的情況。
梁熙補充,政府應加大力度推動慢病共治計劃,特別是公營普通科門診費用上調後,將與市民到計劃內私家醫生求醫的自付額150元看齊,故認為現時是推動計劃的極好契機,如增加私家醫生參與人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