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在深圳市光明雲谷國際會議中心啟幕,論壇為期2天。本論壇主題為「聚力」「聯動」「揚帆」,採取「1+1+7+1」模式,包括1場開幕式、1場全體會議、7場平行論壇、1場參訪交流活動。
論壇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作為支持單位,深圳市發展改革委、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技創新局、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港澳辦、深圳市科協、光明區政府、深業集團、深圳市光明科學城發展建設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鄺兵在致辭中表示,以光明科學城論壇為平台和紐帶,廣泛鏈接科學界、教育界、產業界、金融界,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四鏈」融合,為廣大高校、科研機構、人才和企業在深發展、創新創業打造優美的環境,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硬核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香港高度重視與深圳的創科合作,將結合「一國兩制」的優勢和「一河兩岸」的地利,提出促進港深兩地園區間科研要素流通的創新政策,把河套打造成為內地與香港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以及國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香港會繼續擔當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好為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平台關鍵作用,與深圳和大灣區各兄弟城市優勢互補,攜手推動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的建設。
開幕式設置了重大成果發布環節,面向全球發布一批重大創新成果、重磅創新政策,持續打造全球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的「風向標」。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以及與散裂中子源共建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譜儀、高壓中子譜儀等首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代表在論壇上正式啟動運行,將有力推動光明科學城重點學科發展,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科學與應用研究裝置、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正式啟動建設,展現了光明科學城在科技類重大項目建設上的最新布局。據了解,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科學與應用研究裝置的建設將有力推動深圳乃至大灣區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核電等產業發展。同時啟動建設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也將增強深圳市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在當日的重大合作發布儀式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與光明科學城聯動機制》對外發布,展示了深圳積極推動重點區域創新平台合作聯動的最新舉措。
本屆論壇還舉行了重大合作簽約儀式,光明區人民政府、華南農業大學簽署了共建華南農業大學深圳研究院合作框架協議,標誌着光明科學城又布局一個重要的創新平台,將進一步釋放科教潛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作為中國生物製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台,去年7月獲批組建的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也在論壇上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將積極聯合行業內龍頭企業、高校院所等優勢力量,着力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培育發展產業協同創新生態,引領帶動中國生物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的主題演講環節星光熠熠。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表示,基礎研究的發現會催生劃時代的革命性工業技術,但從基礎研究到最後的發明應用,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這在量子信息等高科技領域體現得更加突出。量子信息技術是戰略必爭領域,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必須高度重視,久久為功。量子科技是兼具基礎、應用基礎、產業化/商業化和人才培養的領域,要統一長期攻關與長期布局發展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表示,在深圳醫學科學院和深圳灣實驗室建設這一年多時間裏,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完善的服務和科研保障,場地迅速從毛坯房變成了現代化的實驗室,再一次讓她感受到了「深圳速度」。在構建以人為本的科研環境方面,顏寧提出,不僅要「築巢引鳳」,還要「為鳳駐巢」,通過硬件、軟件建設,雙管齊下,為科學家營造科研無憂的環境。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認為,「第四類大學」的核心在於從傳統的科研、教育與成果轉化,轉向使命驅動、挑戰導向的教育科研創新模式。在探索實踐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路徑上,深圳理工大學注重與市場力量緊密結合,希望通過城校共融、開放辦學等舉措驅動多主體協同創新、引領區域經濟發展。
作為產業界代表,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IEEE/CAAI/CCF Fellow、華為終端BG首席科學家田奇認為,端邊雲協同,推動大模型入端,服務千家萬戶是大模型的未來方向。與此同時,大模型也面臨着AI安全、隱私等挑戰。他認為加快新知識注入、合成數據、知識挖掘、學習機制創新等是重要的創新方向。(記者 黃鳳鳴)
頂圖: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