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於2022年設立深圳校區,為大灣區的商業教育與創新實踐注入強勁動力。通過在職MBA(大灣區模式)、六大戰略研究所、「元創谷」創業基地,港大經管深圳校區正在引領大灣區商業教育變革。本報專訪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助理院長、深圳校區主任張煒教授,深入探討深圳校區「一院兩區」模式如何推動港深融合及大灣區建設。
立足灣區 與本部生態共建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深圳校區秉持「一院兩區」模式,與港大本部互通資源、生態共建。校區位於深圳福田區廣電金融中心,內設教學中心、六大戰略研究所及「元創谷」創業基地,面積超過11000平米。
隨着全球商業範式向科技驅動轉變,與工業時代相比,商業管理實踐發生大量改變,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世界級科創中心,也是充滿活力的商業實驗場。張煒認為,商學院教育的實踐性源於與商業一線的緊密聯繫,而「一流的經濟(成就)背後必然有一流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實踐和成功經驗值得總結,其背後的商業框架和邏輯有待學者們挖掘整理。他續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本身就是以大灣區為主場的商學院,也積極參與新時代知識範式共創。港大經管在深圳設立分校區,為百年港大觀察大灣區經濟發展增添了新觸角。
科研實力 助推灣區發聲
深圳校區設立六大戰略研究所,包括經濟戰略發展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所、智慧醫療研究所、ESG研究所,以及人工智能研究所,致力於搭建區域領先的科研、政策研究及產學融合平台,內設學術委員會,由包括哈佛商學院教授在內的外部專家和港大專家組成。
去年,港大經管學院教授、深圳校區ESG研究所所長何國俊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期刊雜誌《Science》上發表封面論文,研究了餓了麽外賣平台改動餐具選擇用戶界面這一綠色助推實踐對於一次性餐具消費和減少塑料垃圾的影響。研究發現,外賣平台通過把訂單預設定為「不需餐具」,並向消費者派發綠色積分作為獎勵,使得選擇無餐具的訂單增加6.48倍。實踐說明,平台企業可以使用經濟高效的助推方案來實現更為環保的消費與生產,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ESG實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助理院長、深圳校區主任張煒教授 (校方供圖)
這是港大經管學院立足灣區,為全球經濟提供有影響力的可持續經濟戰略及政策建議的體現之一。張煒指出,ESG是全球範圍內事關未來人類社會和經濟規則的議題,「如果你不發出聲音,那麼將來只能接受別人的聲音」。
產學研一體 人才與創新並進
張煒認為,港大經管學院深圳校區的設立,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人才引進。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傳統意義上的商學院優秀師資注入,還招募了大量資深企業家作為業界導師,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由於深圳校區主推的在職MBA(大灣區模式)為學生提供在深港兩地的課堂,吸引不少內地的優秀人才將工作地點轉移到大灣區,以便在工作之餘攻讀課程。今年秋季入學的Vincent就是從在北京的國際頭部科技公司總部申請調入深圳部門工作。他稱港大經管學院的先進案例庫,和老師在公開課上分析案例時新穎且「刁鑽」的角度是吸引他就讀該MBA項目的主要原因。
深圳校區內還設立了「元創谷」創業基地,為粵港澳優秀創業團隊提供產、研、融一體化孵化服務。據介紹,目前基地內大部分孵化的是港大校友創建的港資企業,為香港高科技產業發展開闢了更廣闊的科研產業化空間。
據張煒透露,深圳校區正在籌建未來產業研究方向的項目,關注戰略新興產業。「與學術研究的差別在於,未來產業研究需要資深企業家和城市決策者的參與,由他們提供基於企業、地區戰略考慮的發展視角」,使研究更據實踐意義,進一步服務產業發展。
創意孵化 促進大灣區融合
張煒稱,深圳校區為大灣區融合的「創意實驗室(idea lab)」,通過孵化創新思想、參與產業變革,以及傳播商業管理知識,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
「人群、社群的融合往往體現在想法的融合上,從交換想法,到共同創造想法,進而影響更多人。如果想法是共同創造的,那麼大家就更傾向於認同。」張煒舉例道,教授在課堂上提出一個理論框架,同學被啟發了新的想法和方案,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將其轉變為商業或者社會的影響力。同時,隨着灣區經濟的發展,商學院產出的相關商業案例分析和研究報告也將成為焦點。
香港是內地與世界鏈接的橋樑,張煒認為,最有趣的事情常常發生在「橋樑」上。「有規模的教育模式創新,一定是服務社會和經濟的。在這個經濟轉型的階段,商學院在整理和完善新創意,提供方向指引等方面存在優勢。」他如是說。
(記者 楊琪)
頂圖:張煒教授(左一)在公開課上與同學們圓桌討論科技之惑 (記者楊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