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國際視野】布林肯訪華對中美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國際視野】布林肯訪華對中美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4-05-16 18:07:56 來源:香港商報網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順利結束二度訪華行程,雖存有許多歧見,但仍能透過溝通對話,維持一定程度的共識與互信的現實。其實,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一再指責中國援助俄羅斯、政府補貼造成產能過剩,宣稱不排除使用任何工具加以應對。各界原本對布林肯的中國行沒有很高的期望,但以美方事前列出的三大目標來看,這次訪問對中美關係仍具有正面意義。

布林肯此行有兩大重點,一是與中國外長王毅長時間會談,二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前者是4月26日的「王布會談」,從中方發布兩人會談的通稿來看,只提王毅的三個「一以貫之」,對布林肯的發言則隻字不提,顯然中國方面有意願推動中美關係往和緩的局面前進,但絕對不接受美國的各種施壓。這也是王毅當面向布林肯表達不滿,強調「中美關係的負面因素仍在上升積聚」的原因之一。同日下午,習近平會見了布林肯,重申中美扣好「第一顆鈕扣」才會真正穩下來、好起來、向前走的論述,也表達了美方需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最後表明雙方還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在說明了北京對當前中美關係的的基本態度與從容不迫。

美國對華施壓無助改變大局

具體而言,布林肯訪華所稱的一系列問題,有雙邊、有區域、也有全球性,包含第一、台灣問題:美方官員在布林肯甫抵上海,就以匿名方式告訴媒體,布林肯將當面要求北京勿在賴清德520上台期間「挑釁」;其實,美國官方的呼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背後帶着更清楚的保證。果然,布林肯與王毅會談後,不僅強調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還提出:不支持「台獨」、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跟中國發生衝突、不與中國脫鈎,及不遏制中國發展的「五不」原則。透過論述的再保證,只看表面會以為美國很硬,但仔細推敲就知道,美國並沒有在論述上跟北京硬碰硬。

第二、俄烏衝突、烏克蘭問題是布林肯最想談的,美國國會雖通過610億美元援烏,但拜登政府知道這筆錢最多只能撐一年,美烏必須利用這段寶貴時間爭取戰場上的勝利,以便為停戰和會奪得優勢。其實,美國在俄烏、巴以問題上陷入泥淖,近來很多大學師生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運動蔓延全美,總統大選危機四伏,拜登想要靠着操作與中國又競又合的關係,展現美國依舊是世界唯一領導者的地位,這招恐怕已在地緣政治新局下逐漸失靈。中國過去跟烏克蘭和以色列也保持着遠超過外界現在想像的友好關係,認為中國會一面倒的支持俄羅斯和巴勒斯坦,恐怕是不了解中國在相關區域的長期耕耘。但是,目前的格局就是中國只能在選邊站隊的壓力下謹慎地避免捲入,調停衝突是展現在外面的行為,枱面下中國其實更希望兩個衝突能夠控制。若美國能從戰略高度思考國際局勢,他們應該會發現中美之間在這個問題上是有共同利益的,但顯然現在的短線操作決定了他們把中國視為對手,正在對中國極限施壓,這種做法無助於改變大局。

避免誤判衝突是兩國共識

  第三、中美關係的問題有實有虛:布林肯繼美國財長耶倫後,再度向中方抗議「產能過剩」問題,希望中方透過減少補貼來削減出口。但這些是假議題,是為了掩護訪問而拋出的煙霧彈,因為北京也很清楚,拜登正與特朗普競爭誰對中國較強硬,這些話並非真的對中方講,而是為美國國內政治消費所需。真正對中美關係有長遠變化的會是人員往來,中方有意在接下來幾年讓五萬名美國學生訪華學習,而布林肯在「上海紐約大學」演講時也特別提到中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是兩國避免誤判的最好方法。儘管中方表示,近年來美國邊界執法人員持續無端滋擾、盤查與遣返中國赴美人員,特別是留學生和學者,美國也希望保障其公民在中國的旅遊、居留,並改善出境所受的限制,這將是布林肯此次訪華最能立竿見影解決的部分。

最後,美國持續強化印太地區同盟組織關係,以遏阻所謂中國的擴張,在菲律賓部署新型陸基飛彈;中美雙方在俄烏衝突、中東問題上的分歧,這些中國眼中的負面因素都不會消失。但這些歧見並不影響兩個大國進行面對面的外交,以負責任的態度管控分歧。避免誤判與衝突,符合雙方的最大利益,也成為普遍共識,這也是布林肯訪華的主要意義。


責任編輯:林鏗泓 【國際視野】布林肯訪華對中美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