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新質生產力」成嘉賓分享熱詞

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新質生產力」成嘉賓分享熱詞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4-10 11:18:3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主辦的「2024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會」昨日(9日)圓滿舉行。在分享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分享熱詞,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談到他們的體會。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所說,「新質生產力」是這次兩會最火關鍵詞,「這是指創新、高質量的生產力,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中。」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江蘇團談及經濟時,提出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李慧琼談到,香港特區不僅要關心兩會有關香港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好好掌握習主席的重要講話,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李慧琼說,正如習主席指出,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團體、每一個個人,都有可發揮的新質生產力。這就是要提升生產力,從而改變產能,大步提升效能、效益。她續指,無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單位,都要研究如何創新,提升新質生產力。習主席強調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香港也要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創新,助力國家整體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迪說,香港擁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一是制度基礎,『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營商環境穩定,擁有國際化市場。二是科研基礎,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22間國家重點實驗室,實力強勁。三是產業基礎,香港是國際貿易、金融、航運中心。四是區域基礎,香港可以和大灣區互補互助,深度合作。」他期望粵港兩地深入融合,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到科技融合創新、產業融合發力、人才融合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雲表示,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發展是重要任務。本次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新質生產力,要發展好新質生產力就必須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我們必須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穎表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為香港提供最佳營商環境後,大家可以聚焦發展經濟。他強調,香港貢獻新質生產力有實力有能力,香港有5所大學上榜世界百強大學,有很多科研成果,如光伏、氫能、風電領域,香港高校一直在作出貢獻。今後,香港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必須與大灣區、不同省區、城市合作,產學研更好結合,才能讓香港前沿科研得到更大的發揮。他還建議,貢獻新質生產力,下一步香港可以成為供應鏈管理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表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可在科創發展等方面作出貢獻。他認為,香港是獨立關稅區,目前國內半導體行業正遭受打壓,香港操作空間相對較大。香港高校研究實力雄厚,可協助國家應對科技封鎖,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香港完全可以發揮自己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廠商會也一直強調,香港一方面要加快創科成果的本地轉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在區域創科生態鏈上的參與。

 「港媒一姐」:感受到新媒體影響力

 香港商報今年全國兩會報道取得亮眼成績,奔走於前線的助理總編輯李曉穎(木子)在今次會上分享了採訪心得。她說,新媒體呈現手法為採訪帶來了很大挑戰,也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_DSC2812.JPG

 今年兩會期間,商報記者李曉穎因多條「出圈」爆款報道被網友稱為妥妥的「港媒一姐」。記者 蔡啟文攝

 今年兩會商報「出圈」

 今年兩會不到10天時間,香港商報網站發稿逾1600條,其中短視頻就有近200條,總流量逾12億。「我跑了16年兩會,今年感受尤深。」李曉穎說,「疫情之後,今年兩會恢復正常現場採訪,回到久別『戰場』,心情既興奮又忐忑。」

 她說,今年採訪兩會最大特點就是新媒體報道方式,「以前採訪都以文字為主,今年要多拍視頻,這是一大挑戰,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新人。以前帶一支錄音筆就能跑會,今年要帶上一堆器材,經常是手忙腳亂的狀態。採訪結束,以前寫寫稿子就結束,現在則要挑鏡頭、剪片子,工作量是以前幾倍。」

 李曉穎表示,做記者不怕累,挑戰最大的還是採訪方式的轉變,「以前聊聊天就能寫一篇稿子,現在還要有畫面有聲音。」她說,好在代表委員大多也與時俱進,採訪很快進入佳境。

 商報短視頻影響力驚人

 商報一組軍事報道是這次取得好成績的原因之一,其中有關我國第四艘航母消息流量就達5個億。李曉穎認為,這不只是有好的傳播量,還有廣泛的影響力,幾乎全世界媒體都轉載,說明我們的報道得到大家認可。她說,在兩會現場,香港商報名號廣為人知,部隊首長們見面都誇好,工作人員、媒體同行等也都認可。「甚至搭出租車時也有司機認出我,要求拍照留念。」

 已做了好幾年新媒體採訪的李曉穎說,這一次才真正感受到短視頻的影響力!她說,商報以前軍事報道上也有不少獨家消息,如2011年採訪前總參謀長陳炳德透露中國已在造航母,也是全球各大媒體爭着轉載,但影響力絕對沒有這次這麼大。

 商報兩會報道取得成功,李曉穎說得到了很多受眾的支持,網友們也稱她為「港媒一姐」。她說,成功來自於團隊合作,也源自香港商報的優勢,無論是報道內容還是報道平台既有廣泛性也有獨特性,這樣高質量的報道才能得到大家支持點讚,「我以做商報人為傲!未來會更加努力為大家呈現更專業的報道!」記者 林駿強、鄭珊珊、康鈞淼

26.jpg

 頂圖:在昨日香港商報舉辦的2024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會上,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談到「新質生產力」這個兩會關鍵詞。記者 蔡啟文攝

責任編輯:靜文 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新質生產力」成嘉賓分享熱詞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