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在港展出 粵港澳三地籌劃四年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在港展出 粵港澳三地籌劃四年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1-21 16:33:15 來源:香港商報網

 粵港澳三地共同籌劃的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正在文物探知館舉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21日)發表網誌介紹重點展品、屬國家一級文物的番禺神樓,並指出其營造概念與組裝合成相近,儼如組裝合成先導者。

71.jpg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雕工精細,金碧煇煌,首次亮相香港,於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庭園展廳展出。

 全文如下:

 由國家文物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和發展局合辦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早前,我和一眾嘉賓為展覽主持開幕禮,有機會欣賞首次在香港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和多項珍貴文物。今次,我邀請了古物古蹟辦事處同事講解展覽構思及番禺神樓的精妙設計且與組裝合成建築概念相近之處。

73.jpg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右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左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右一)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歐彩群(左一)主持「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開幕禮。

 粵港澳三地籌劃四年攜手策展

 嶺南位處中國南疆,是指南嶺山脈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自秦始皇征服嶺南以來,嶺南納入了皇朝的疆土,受中原漢文化薰陶。明清兩朝,海上貿易興盛,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經濟蓬勃發展,逐漸孕育出獨特的嶺南文化,即是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根基,不斷吸收和融匯海外文化,亦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在嶺南文化的歷史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

74.jpg

 古物古蹟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娟表示,「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由構思到完成歷時四年。

 古蹟辦總文物主任蕭麗娟表示,「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由構思至完成歷時四年,其間粵港澳三地團隊雖然因新冠疫情而未能進行實地考察和文物研究,各自的研究工作並沒有停頓。復常後,三地文博機構隨即全速開展策展工作,包括實地考察、文物研究、挑選展品、落實展覽大綱、撰寫展覽圖錄等。這是香港與廣東和澳門在2022年底簽訂《關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考古及文物建築交流與合作意向書》,加強三地在考古和文物建築方面的研究、保護、教育、推廣和社會參與後,首個由粵港澳三地館長攜手共同策劃的文物展覽。

72.jpg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與嘉賓參觀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

 展覽深入探討嶺南傳統建築的源流和蘊含的深厚文化及藝術底蘊,時空跨度廣闊,從秦漢時期中原磚瓦傳入嶺南,以至明清兩代嶺南傳統建築特色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一畫(壁畫)的形成。在同一屋簷下,這些傳統建築既訴說粵港澳三地的歷史,也見證嶺南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

 番禺神樓屬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有不少重點展品,其中以番禺神樓最為突出。神樓由番禺崗尾社石樓鄉陳氏族人於宣統元年(1909年)出資製造,有百多年歷史,是國家一級文物,曾用於崗尾社十八鄉一年一度於洪聖神誕舉行的洪聖王出會活動,是廣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和最精美的木雕工藝品。

 「番禺神樓」由166個木構件組成,可搭可拆,與現代組裝合成(MiC)建築概念異曲同工。

 番禺神樓是中國傳統榫卯結構的木構建築,其營造概念與現代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概念相近。組裝合成建築法利用廠房生產獨立組裝合成組件(已完成飾面、裝置及配件的組裝工序),運送至工地裝嵌成為建築物。這種高效建築的特點是場外預制、多工合成及模組最大化,以及隨插即用,因而可達致減少工地人手及加快建造等目的。組裝合成組件亦可在不同地方重複使用,有助提升樓宇在可持續建築方面的表現。

77.jpg

 屬國家一級文物的東漢前期(公元25-76年)樓閣式陶屋模型,於1957年在廣州東山象欄崗出土,是展覽的重點展品之一。陶屋模型反映建築形制,屋頂採用廡殿頂、懸山頂組合,構成五層重簷,脊頭上翹,並飾圓形瓦當。前後、左右均講究對稱,以兩條中軸綫分列房間和開門窗。

 神樓設計精妙 儼如組裝合成先導者

 番禺神樓猶如組裝合成的先導者。在設計方面,五米高的神樓分拆成166個木構件,每個構件均以設計精妙的榫卯連接,以簡單工序便可組裝整座神樓,令神樓可以在出會活動前後搭建及拆卸。

78.jpg

 西漢(前202– 8年)青釉筒瓦,1995年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表面飾繩紋,施青釉,內部飾麻點紋,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釉面筒瓦。

 工匠營造神樓時,已為神樓構件預製八個樟木箱儲存,並以數字或文字識別木箱儲存的構件,例如撥呼雲月、企陽花、拱頂鰲魚、橫眉、龍柱、人物柱等。由此可見,神樓構件和儲存木箱的設計已考慮到神樓在使用後,需要拆卸、裝箱、儲存、再組裝使用。

79.jpg

 1998年在香港元朗廈村東頭村出土的紅砂岩雕花柱礎,刻有「成化十一年立」(1475年)銘文,估計為當地鄧族禮制建築的遺存。香港考古出土有紀年的建築構件,甚為罕見。

 這種先裝後嵌(即在場外預先製造構件,並以簡單的工序現場組裝)及組件可重複使用的營造概念,與組裝合成建築法可說是無獨有偶。

 神樓體積龐大 文物探知館須建臨時展場

 神樓是工匠精雕細琢,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珍品。神樓包涵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和藝術信息,儼如宮殿縮影,嚴格遵從中式傳統建築的形制,例如以中為尊、左右對稱等,並集合多種藝術工藝手法,包括圓雕、鏤通雕、高浮雕、淺浮雕、髹漆貼金,以及結合眾多戲曲場景、民間傳說、吉祥圖案等,展示出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這與現代組裝合成建築法中講求多工合成,可說是異曲同工。傳統構件結合不同工藝手法展示藝術文化,現代建築組件則集合多種功能於一身,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香港虎豹別墅的日月神像,原置於萬金油花園的假山上,是典型嶺南傳統建築屋脊的陶塑。日神為蓄長白鬚的男性,手持有「日」字圓鏡(已失);月神則是身披雲肩的女性,右手持鏡寫有「月」字。

 番禺神樓體積龐大,文物探知館的展廳無法容納。古物古蹟辦事處團隊群策群力,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庭園蓋建臨時展場,讓市民有機會一睹這項國寶級文物。

82.jpg

 澳門民國時期套色玻璃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平板套色玻璃始於清末,屬多次燒製的玻璃工藝,從海外傳入,於素底的玻璃外增添不同顏色的玻璃層後,再進行挑花、蝕刻等加工,但玻璃窗上的裝飾則是取材自中式吉祥圖案。

 展覽精選三地170項展品 展期至6月初

 除番禺神樓外,展覽精選了170項來自三地的展品。廣州和澳門借出的珍貴文物,絕大部分首次在香港展出,包括目前全國發現年代最早、屬南越國(公元前203至前111年)時期的青釉板瓦和筒瓦,以及精緻細膩的澳門博物館套色玻璃窗和竹編建築裝飾組件。來自香港的展品有元朗出土明朝成化年代紅砂岩雕花柱礎,極為珍貴,亦有由多個香港宗族、廟宇組織及私人機構借出的傳統建築構件,例如廖萬石堂封簷板等。

83.jpg

 展覽於香港文物探知館至出,展期至今年6月2日,免費入場。展覽期間還有多項配合活動。

 歡迎大家到香港文物探知館,參觀「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認識更多嶺南傳統建築的特色,展期至今年6月2日,免費入場,展覽期間還會有多項配合活動,歡迎大家參與。(圖片:局長隨筆)

責任編輯:靜文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在港展出 粵港澳三地籌劃四年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