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故事|膠片電影修復:為藝術拂塵 讓「老電影」重生

香港故事|膠片電影修復:為藝術拂塵 讓「老電影」重生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1-21 11:41:19 來源:新華社

 畫面斑駁、聲音微顫,這樣的視聽效果是許多中國人的電影初體驗。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膠片一路見證了電影的發展,承載着一代代電影人的藝術夢想與探索。

 隨着科技進步,高清數字格式電影成為流行,膠片電影逐漸隱退於歷史舞台。承載着歲月的膠片電影,正經歷「脫胎換骨」。

 自上世紀初以來,香港共製作了過萬部電影,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多年來,香港電影資料館一直肩負着保存香港電影文化遺產的使命,從各地舊影院收集消失已久的老電影膠捲、底片等,加以修復和保存。

64.jpg

 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膠片修復室,膠片修補師身着白大褂、戴上手套逐一為膠片「診斷」(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用雙手重現時代光影

 目前,約4000部電影的膠片存放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的修復團隊需要像醫護人員一樣,悉心照顧這些電影膠片,耐心檢查和修補每一格膠片,盡力延續每一部電影的生命。

 香港電影資料館助理館長勞啟明從事16年影片修復工作,見證無數充滿斑駁與劃痕的電影膠片修復後再次走進影院。他說:「這份工作是在用雙手重現時代光影。」

 電影修復是一項專業而繁複的工作,需要歷經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合成潤色四個步驟。一部老電影,能夠從修復間走進大銀幕,經歷的困難遠比想象多。

 勞啟明回憶,修復電影《勳業千秋》時,導演黎民偉的後人向團隊提供了兩個版本,一個是短版,畫質較好;一個是長版,但畫質較差。修復組要將短版「嵌入」長版,以取代長版中畫質較差的部分。這個工作需要將兩卷膠片逐格比較,一幀不差地插入。從修復到完成,團隊大概看了一萬英尺膠片。

66.jpg

 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膠片修復室,膠片修補師身着白大褂、戴上手套修復膠片(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膠片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令其對保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勞啟明說,由於香港的氣候炎熱潮濕,若保存不當,膠片就會因為潮濕而褪色、收縮甚至變形,最終導致影片無法播放。對此,香港電影資料館設有一個10攝氏度、相對濕度30%-40%的冷藏庫存放,儘可能減少對膠片的損傷。

 修復一部電影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勞啟明說,通過修復,將老電影完整地保存下去,給後代留下文化遺產,讓文化價值流傳更久,是修復團隊共同的目標。

67.jpg

 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膠片修復室,膠片修補師身着白大褂、戴上手套逐一為膠片「診斷」(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修舊如舊」的藝術

 在膠片修復室門外兩側,堆積着大大小小上百個裝着電影膠片的圓盤鐵盒,安靜地「候診」。這些膠片珍藏的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修舊如舊,尊重原創」,是電影修復一直遵循的原則,尊重膠片素材的原始性和獨特性,還原創作者的初心,以彰顯影片的藝術審美與精神主旨。

 在膠片修復室,5位膠片修補師身着白大褂、戴上手套,逐一為膠片「診斷」。他們將膠片一側固定,另一側環繞在一個圓架上,猶如一座小型摩天輪,用手快速撫摸着一段段膠片,尋找它的瑕疵與斑跡,再用代號記錄下來,為其開具「診斷書」。

68.jpg

 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膠片修復室,膠片修補師身着白大褂、戴上手套逐一為膠片「診斷」(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從事電影工作30多年的修復師吳宏雄告訴記者,這項工作最大的難點在於修復膠片上下兩端的「齒孔」。這是因為膠片遭到不正確的使用而導致的,嚴重時甚至會有斷裂。

 修補此類膠片,修復師首先要清理舊膠片上的污漬,然後使用一種特殊的膠紙將兩端進行黏合。師傅們必須要眼明手穩,才能確保膠紙完美貼合受損部分。稍有不慎,修復後的膠片在播出時就會出現「跳幀」「黑屏」等問題,對膠片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電影保存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情懷與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修復膠片,將經典老電影傳承下來,很有意義。」吳宏雄說。

69.jpg

 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膠片修復室,膠片修補師身着白大褂、戴上手套逐一為膠片「診斷」(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科技助力讓「殘」片不殘

 老舊的膠片電影在香港通常被稱作「粵語殘片」。電影修復師在物理修復完成後,便着手數字修復,先將膠片上的影像通過掃描轉換成數字文件,再一步步處理掉色、霉斑、抖動等問題,為接下來的調色等藝術修復做準備。

 香港電影資料館自2011年起全面採用數碼技術修復影片,修復師從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曾被視為「天方夜譚」的想法逐漸變成現實。

 勞啟明說,如果膠片有破洞,電影在播放時就會出現畫面缺失。過去,這樣的情況是無解的。但現在,修復師可以利用數碼工作站中的軟件提取相似場景,填補缺失畫面,調整後幾乎可以完全還原畫面。

 AI技術也助力電影修復飛速發展。勞啟明表示,科技修復能大大提高修復效率和效果,但運用不當可能會造成過度修復,導致膠片失去顆粒感。很多需要精緻修復的經典電影,是數字修復和人工修復的完美結合。

70.jpg

 「90後」技術員文婉汀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申 攝

 「90後」技術員文婉汀一邊逐幀觀察正在播放的影片,一邊用軟件不斷修整,左右手同時操作,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修復一部影片至少要看20次,基本前一句台詞出來,就知道下一句。」文婉汀說。

 電影修復事業,是一個漫長的接力與傳承的過程。勞啟明告訴記者,香港目前沒有學校開設電影修復等相關課程,來到電影資料館工作的新人修復師主要是通過「師徒制」傳幫帶,在工作中積累經驗。

 在膠片修復室的門上,貼着一張海報,是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在2008年提出的口號:不棄電影,膠片長存,勿毀它們。

 「膠片保存了時代情懷與文化記憶,通過修復一部部膠片電影讓珍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希望未來讓更多珍貴影像走出『圓盤鐵盒』、走近觀眾。」勞啟明說。(新華社記者謝妞)

 頂圖:香港電影資料館助理館長勞啟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2023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故事|膠片電影修復:為藝術拂塵 讓「老電影」重生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