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更加積極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 惠州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

有片∣更加積極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 惠州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

責任編輯:郭昕玥 2024-01-17 16:12:17 來源:香港商報網

    1月17日上午,惠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惠州市人大代表、市長溫金榮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為實現上述目標,該市將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更加積極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爭取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

    實施「一把手工程」,新項目投資突破3400億

    近年來,惠州經濟社會態勢向上向好,工業園區集聚,現代產業快速發展,GDP增速、工業投資總量和增速等指標位居廣東前列。

2、惠州市人大代表、市長溫金榮(攝影:盧偉).jpg

惠州市人大代表、市長溫金榮

    報告指出,2023年惠州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全力以赴拼經濟、抓項目、擴投資,多措並舉穩生產、拓市場、求突破,推動經濟逐月逐季向好。

    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惠州狠抓大產業、大平台、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全力破解要素瓶頸,辦成了一批大事要事難事。

    埃克森美孚一期部分裝置和公用工程機械竣工,中海殼牌三期落地建設,太平嶺核電二期獲批核准,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3+7」產業園區和省產業轉移平台建設加快推進,「製造業當家」的家底更厚、競爭力更強。

    另外,在多目標平衡、多維度發力中,惠州以「頭號工程」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掀起強縣促鎮帶村的火熱實踐。其中,「1縣5鎮50村」入選首批廣東全省典型縣鎮村培育對象,5個鎮入選全國千強鎮,全市1043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0%達10萬元以上,76%達20萬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74∶1。惠州城鄉環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惠州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新過會項目投資總額突破3400億元。截至目前,該市實有經營主體增長5.1%,達88.7萬戶,其中企業增長9.3%。4家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

    同時,支持港澳法律等領域跨境人才在惠便利執業,全面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證工作。「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僑特色服務合作平台加快建設,建成運營基地13個,服務連結港澳台僑企業上千家。

    推進「融深融灣」,全面實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惠州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大灣區內外聯動的戰略支點,強化大灣區東部門戶樞紐地位,打造南北新通道,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努力把短板變身潛力板。

    目前,惠州已成功申報交通強省建設試點城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930公里,穩居廣東前三。惠霞高速全面動工,稔平環島高速等項目順利推進,惠龍高速建成投用,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惠州高鐵總里程258公里、躍居廣東第一。高鐵惠州北站可直達香港,廣汕高鐵建成通車。作為充分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的惠州機場,順利完成飛行區擴建,年旅客吞吐量260萬人次,創復航以來最高紀錄。

    另外,惠州還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成功申報廣東省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廣州數據交易所(惠州)服務基地交易額突破8000萬元。積極參與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投入使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一期建成運營。

    為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惠州全面實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積極與大灣區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開展從技術研發到企業孵化、到產業培育的全鏈條合作。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提升,入選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入選「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0家。

    推制度規則與港澳「軟銜接」,加強優質生活圈的「深融合」

    去年底,廣東省政府印發《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惠州全域納入深圳都市圈,區位優勢不斷凸顯,發展潛力巨大。

    在談到今年的工作,工作報告透露,該市將制定出台貫徹落實《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工作方案,加強與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對接,加快複製推廣相關改革措施和經驗做法。探索與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等平台共享創新資源,共建產業承接載體。聯動廣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規劃建設惠州粵港數字經濟創新合作區。

    加強制度規則「軟銜接」。推進金融、法律、稅收、信用等多領域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在惠州落地,支持港澳教育、醫療等領域跨境專業人士在惠州便利執業。加快推動與大灣區內城市的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標準銜接,深化「粵智助」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企業和居民高頻事項「自助辦」「跨境通辦」。

    加強灣區優質生活圈的「深融合」。優化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發展政策措施。推動「港澳藥械通」在惠州落地。支持在惠備案的港澳企業按規定自主開展職稱評審、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同等享受惠州人才政策待遇。探索建設涉外法治人才實踐教學和培訓基地。更好發揮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作用,加快建設惠州港澳青年科創園,鼓勵更多港澳青年投身大灣區建設。(記者 盧偉)

頂圖:惠州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現場


責任編輯:郭昕玥 有片∣更加積極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 惠州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