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泰州:醫藥之城實現生態之「治」

泰州:醫藥之城實現生態之「治」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3-12-08 21:22:43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已屆深秋,揚子江畔、溱湖濕地卻是百草豐茂,萬鳥歸集。97.8公里的長江岸線層林盡染,美不勝收,正是泰州綠色發展的真實寫照。12月7日,記者隨「生態泰州 綠色發展」2023生態環境媒體行活動走進江蘇泰州,體驗「醫藥之城」的生態之「治」。

    一座「綠島」 解決危廢處置痛點

    泰州市綠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固廢倉庫內,由泰州泰興市周邊收集的不同類別固體廢物,根據標準分類儲存,等待轉運。作為泰興市首家對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儲存及轉運的試點單位,自2022年1月正式投產以來,公司為泰興以及周邊803家小微企業開展服務,收集併合法轉移各類危廢合計約430噸,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危險廢物處置難的痛點問題,基本實現了對泰興市小微企業大面積覆蓋,同時幫助小微企業節約成本20%至30%。

2.jpg

綠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固廢倉庫內,不同類別固體廢物根據標準分類儲存,等待轉運(宋璟 攝)

    「有的企業一年的危廢只有5-10公斤,但轉運費用和幾噸的危廢成本一樣。小量危廢不僅處理成本高,處置單位也不願意接收。而現在小企業可以通過簡易手續,經過我們一家企業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危廢的綜合處理,給小微企業帶來很大的便利。」總經理朱國慶介紹,作為專業的危廢收集中心,公司提供可全程跟蹤危廢流向的小微系統,有序推進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收集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打造閉環管理。

    泰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綠林這樣的「綠島」型企業,以1:803的比例,實現了周邊小微企業固廢處理的良性循環。江蘇省及泰州市相關環保扶持資金根據「綠島」企業的投資比例給予一定補貼,一方面提升了當地的小微企業危廢處置能力,另一方面也彌補了監管的短板,生態意義遠超經濟效益。

    實時「鷹眼」 守護健康長江

    走進「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大廳,大屏上正顯示無人機對長江沿線進行巡查的實景,相關信息實時傳導到後方,通過指揮系統可實現快速有效處置。據介紹,指揮中心於2020年6月起實體化運作,引入大數據管理理念,綜合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配備無人機、無人船、水下機械人等設備,實行全天候24小時值守,及時捕捉、發現、處置或轉交各類生態環境隱患問題。通過中心牽頭、部門聯動、屬地負責,實現環境問題的自動預警、快速響應、及時處置、閉環管理,確保突發環境事件及時規範處置,保障長江生態環境安全。

3.jpg

「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大廳(宋璟 攝)

    「比如我們在水源地加設了電子圍欄和水質監測站。現在畫面上顯示的紅色區域就是水源地的核心區,一旦有船隻闖入平台,將立即發送預警給職能部門前往現場進行處置。」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水源地自動監測和預警系統時介紹,目前泰州市長江水源地均安裝了預警雷達,可以看到每個水源地5公里範圍內船隻分布狀況,系統可以提供所有船隻的距離、方位、速度等信息,鎖定目標後進行視頻跟蹤,並與海事的船舶管理系統直接聯動。

    綠色發展 產業創新邁步高附加值

    總部位於泰州市、創建於1971年的揚子江藥業集團,擁有十家生產型子公司,部分產品出口全球38個國家或地區。作為藥企,揚子江藥業集團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致力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綠色低碳的藥品和健康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4.jpg

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凍乾粉劑生產車間(宋璟 攝)

    走進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亭台樓閣相依,泗水環繞,景色優美。一片301畝的廠房上,正在進行光伏項目施工。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集團正在實施的綠電項目。一期在泰州總部及蘇州工廠,二期在泰州其餘5家子公司全面鋪展。「我們預計一期項目建成後,首年發電量可達798.8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964噸,預計於2024年1月20日完成施工。整體項目建設完成後,預計年發電量可達3197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2萬噸。」

    泰州鑫宇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生產高附加值精密鑄造產品,服務康明斯、博世、弗吉亞等全球知名企業。「精密鑄造行業現在面臨很多困難,來自外部的壓力在於一些東南亞國家生產成本低,內部的壓力在於行業屬於高度離散型,以及招工困難。」泰州鑫宇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瑋介紹,公司堅持科技創新,通過智能設備研發、新產品研發、新材料研發、新工藝研發,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公司前後投入3000餘萬元,耗時10年,按工序、分步驟對傳統鑄造逐一展開智能化改造,自主研發智能制殼生產系統,促進鑄造全過程智能化。通過智能作業系統、快速乾燥系統、監測反饋系統、自動控制系統,實現一鍵啟動智能化操作、生產全過程監控、環境智能監測反饋、快速均勻乾燥等。

    修復濕地 收穫生態紅利

    日暮時分的溱湖濕地,湖水由閃光的金帶變為銀灰色的綢緞,沉靜美麗。餘暉下,一排排落羽杉臨糊而立,展露一身紅色披風。荻花瑟瑟、蘆葦搖曳,野鴨暢遊湖中,快樂覓食。

    過去,大面積的農田圍墾、水產養殖等人類活動,導致溱湖濕地作為「大地之腎」的功能受到嚴重破壞。近年來,泰州姜堰區累計投入近10億元用於恢復溱湖生態環境,積極開展溱湖沼澤濕地重建與修復、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濕地野生動物保育等工程,共恢復兩期約588.6公頃的生態濕地。如今的溱湖濕地,已成為泰州的綠色生態名片。(記者 杜林 宋璟)

頂圖:溱湖濕地候鳥雲集

責任編輯:林梓琦 泰州:醫藥之城實現生態之「治」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