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中华大地

「小盆景」成「大產業」 皖歙縣賣花漁村「笑靥」如春景象万千

2024-08-27
来源:香港商報網

    今年3月上旬,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向全世界推介歙縣春日賣花漁村美景。她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帖稱,安徽省歙縣的賣花漁村呈現出一幅浪漫的景象,盛開的梅花將春日的風景描繪得生機勃勃,盡情欣賞春天的第一抹「心動」色彩。

微信图片_20240827142300.jpg

    村形如魚  從古徽州的歷史深處游弋而來

    新安江從古徽州的歷史深處逶迤而來,浸潤着兩岸的山,浸潤着四周的水,恩澤一方百姓。又是一年立秋。在賣花漁村,家家戶戶的庭院和盆景園裡一派鬱鬱蔥蔥,一缽缽造型各異的盆景映襯着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構成一幅幅動靜相宜的有趣畫面,散發出一種獨特的生氣和活力。

    賣花漁村原名洪嶺村,位於新安江上游南岸溝谷腹地,四面環山,到處都是梅林、樹樁和盆景花卉,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為觀賞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同時為徽派盆景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因村形如魚,村頭像魚嘴、村腰如魚肚、村腳似魚尾,加之村人多姓洪,寓水洶湧,魚得水則生機盎然,故在「魚」字邊加三點水,遂得名「賣花漁村」。

    據村內流傳的資料記載,唐朝有洪氏兄弟因躲避戰亂遷居於此,順帶着把唐朝宮廷的盆景栽培技藝帶到了此處,後經不斷傳承發展,形成了如今的徽派盆景。

    多姿的徽派盆景和各色梅花在這裡交相輝映,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賣花漁村的盆景產業發展迅猛,年銷售盆景4萬多株,銷售額超過2600萬元,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為當地帶來了繁榮和奇蹟。

    像賣花漁村這樣「一缽盆景美了一方水土,富了一方百姓」的生動故事,印證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微信图片_20240827142303.jpg

    「爺爺種花孫兒賣」 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隱於山中,種樹弄梅,「爺爺種花孫兒賣」這古老的經營方式令人欽佩。盆景製作技藝世代相傳,靠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努力和傳承而延續至今,它是一種活態藝術,是徽州的商標。

    人在渡花,花也在渡人,老一輩的手藝人在修剪盆景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技藝,他們堅守着傳統技藝,並努力傳承給年輕一代,年輕人也開始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推廣和銷售盆景,老技藝在傳承中煥發新的活力和動力,不僅提升了盆景的銷售額,增加了村民收入,融入了新的商業形態,也傳承和發揚了自己的文化遺產。

    同時,在傳統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繼續學習和探索,不斷創新和發展,提高盆景的質量和品位,努力創造更多精品盆景,提升賣花漁村盆景品牌的知名度,使盆景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繼續繁榮發展。

    賣花漁村的山坡上、庭院內外、房前屋後,盆景花木綠意盎然,以其獨特的景致和富有傳統文化的盆景藝術,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村民們鍾愛這項古老的手藝,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培育出了一個個精美的盆景。盆景製作需要經過繁瑣的琢磨和修剪,從盆栽的選擇到花木的修剪,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精心打理,同時注重意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抒發,強調造型和姿態的曲線美,才能打造出具有藝術觀賞價值的盆景作品。

    徽派盆景「活化石」已然成為村民「綠存摺」

    徽派盆景文化鐫刻在每個賣花漁村村民的心中,徽派盆景技藝這個「活化石」已然成為每家每戶的「綠色存摺」。

    每年梅花盛開時節,遠望青山,紅梅擁簇;近看牆角,盆栽曲奇;自然風光與徽風古韻;交織纏綿,暗香浮動,令人心曠神怡。村民更是將自家的精美盆景擺放在村裡的顯眼位置,與梅花相互映襯,遊客們徜徉其中,仿佛置身於花的海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和煩惱。整個村莊在各色盆景的映襯下,一年四季空氣中都飄蕩着淡淡的花香,滿眼都是綠意與生機,徜徉其間,處處皆景、步步入畫。旅遊觀光、攝影採風、參觀考察的團隊絡繹不絕;徽派盆景、漫山花海、千年古村,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小山村成了「網紅村」。

    「洪嶺花香飄千里,漁村盆景入萬家」。賣花漁村,藉助一缽缽「穿越千年」的「小盆景」成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成為「兩山」轉化路徑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生動樣板,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如今,家家戶戶擁有自己的盆景園,盆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徽派盆景的品牌效應已逐步顯現,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具有廣闊的銷售市場,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盆景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激揚的澎湃動能,是充滿村莊的勃勃生機和獨特活力、是村民臉上止不住的笑容和內心的快意、是紛至沓來的看花客和遠道而來的購花商……(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方傳波)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