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個很好的樣子—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去北川》座談會」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與劉瓊、黃德海、王洪波、盧一萍等作家、評論家齊聚一堂,深入研討《去北川》的文學意義和時代價值。據悉,《去北川》由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大先創作,今年7月,入選《中華讀書報》月度推薦榜。全書正文共計13章、21萬字,以羌民族悠久歷史流續為經,以北川的農耕發展、人文構建、百姓命運為緯,書寫了從老北川到新北川歷史性的壯麗轉變。
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去北川》
北川,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受災嚴重,隨後縣城經整體搬遷重建,實現了涅槃重生。據介紹,作者劉大先於2021年至2022年期間,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一年,他親身參與了新北川的建設,也因此與這片土地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本書對北川的敘寫幾乎是全面的,不僅寫了北川人重建家園的故事,烘托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主題,更對當地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植物動物、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民族與宗教、美食與非遺等等,都做了生動描摹和深入探究。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劉大先與上海文藝出版社向北川羌族自治縣教體局、縣圖書館贈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的北川大地上得到弘揚,生生不息、多彩豐富的民族文化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呈現?《去北川》已經給予我們特別豐富的內容,具有非常獨特的價值。」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評價到,《去北川》這本書質樸、鮮活、真實、深刻。而在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劉瓊看來,從老北川到新北川,《去北川》既有史志特點,又有知識分子對當代縣域文化和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深入思考,既有寫法上多個文本和形式的融合創新,又有樸素文風和廣播視野背後的「民本」情懷。「《去北川》是一部用情、用心書寫的作品,包含了作者在北川的所見、所聞、所悟、所感,抒發了真情實感。」北川本土文化企業代表唐紅梅說。
授書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寫到:地震帶來毀滅性的苦難與難以忘卻的傷慟,同時也包孕着重生的契機。這些來自北京的關切,以及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傾情投入,後來成為北川重建和發展最為倚重的資源。北川的百姓和歷任官員說起這些來都充滿感恩之情,那種發自內心對於政府的信任、對於全國各地各民族同胞的感激,體現在日常的點滴之中。(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楊國華 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