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營口發佈官網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營口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提質增效、鄉村治理能力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態宜居、鄉風文明,讓農民實現了從富饒的土地上收穫美好的新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的願景。
「海蜇漁場」漸變「海蜇磁場」
在9月22日舉行的2022中國(營口)海蜇節暨中國(營口)國際漁業博覽會、東北亞(營口)農副產品展銷會上,展廳展出的除C位「出圈」的營口海蜇之外,大米、蘋果、葡萄等等,皆是營口作為「三水之鄉」的驕傲。
9月18日,營口蓋州市德輝水產品加工廠的船隊結束一個半月的捕撈工作。據該廠總經理陳長健介紹,今年可能是10年來產量最高的一年。
在碼頭,工人們將海蜇分割、鹽漬,從源頭鎖住鮮味;在無菌車間,海蜇被深度加工成兼顧口感和味道的即食產品。海蜇企業進入新一輪的忙碌。
蓋州市德輝水產品加工廠經歷五代傳承,一直保留着「陳氏傳統海蜇加工工藝」。改革開放後,陳氏後人總結生產加工經驗,着手創辦企業,並打響「瀅輝」品牌知名度。隨着電商平台崛起,尤其是直播風口到來,企業又深耕線上市場,在淘寶、京東、快手、抖音等多平台搶得先機。
蓋州市德輝水產品加工廠的發展軌跡,恰似營口海蜇產業發展歷程的縮影。上世紀80年代起,營口人從傳統漁民生產逐漸變為公司介入、村鎮聯合、國內外企業聯合。營口逐漸從趕潮搶鮮的「海蜇漁場」,發展成培育資源的「海蜇牧場」,再到「把海蜇賣向全世界」的「海蜇市場」。
2018年9月,營口市舉辦首屆「中國·營口海蜇節」,以海蜇之名邀八方賓客。次年,營口海蜇節被列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業農村部系統組織開展的22項系列活動之一,營口摘得「中國海蜇之鄉」頭銜。五年來,營口市依託這一品牌節慶活動,促進農產品國內外貿易,開展農業對外合作交流,樹立農業企業品牌形象,一次次證明了「海蜇磁場」的吸引力。
「一粒米」做出大產業
9月下旬,營口大石橋市水源鎮水稻進入成熟期,秋收備戰工作陸續啟動。在此之前,營口渤海米業有限公司還有一道工序要完成:收蟹。
和本地很多企業一樣,營口渤海米業有限公司仍在一定比例面積的土地上保留着古老的「稻蟹共生」模式。水稻與河蟹共生130多天,蟹吃蟲餌,蟹糞肥田,促成了獨特的生態循環鏈。這樣的稻米產量雖然不高,但「一畝田產出兩份錢」。水稻收割前,河蟹已提前「變現」。 銷售經理楊柳告訴記者,蟹田大米能直觀地給人綠色、環保的印象,所以近些年來銷路一直很好,尤其在中高端市場很受歡迎。
營口大米種植歷史悠久,但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下,行業發展並非順風順水。早年間,加工企業習慣各自為戰,導致「營口大米」整體競爭力不強,銷售半徑短。
深挖本土優勢、引進先進技術、明確行業標準、提升產品品質……為將「一粒米」做成「大產業」,營口市下足功夫。「營口大米」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後,共同打造區域品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集聚力量,抱團發展。2020年底,營口市成立大米協會,營口市內稻米生產、加工、貿易、儲藏、檢驗、運輸、科研等企事業單位自願加入。企業結聯盟、聯盟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大米現代化生產經營模式高效整合資源,目前我市已形成大米、稻米食品、米糠、稻穀等完整的產業鏈條。在此基礎上,名優新特市場得到培育,中高端精品市場逐步打開。
「小、精、特」開闢新市場
近年來,營口市發展精品農業,突出地域特色,儘可能巧妙地避開同質化競爭,激活新的市場潛力。
營口鮁魚圈區紅旗鎮強化農業品牌化與高質化建設,引進新品種,把「大路貨」做成「大IP」,讓同一片土地上生長出的葡萄「身價百倍」;蓋州市太陽升辦事處黃大寨村將小黃旗西瓜貼上二維碼,綠色無公害生產過程等信息實現全程可追溯,一時間小黃旗西瓜成為「網紅瓜」;大石橋市高坎鎮党家村受地理位置、土地條件等因素制約,水稻產量始終上不去,村民轉換思路,利用村裏的坑塘窪地養殖淡水魚,沒想到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突出「小而精、特而美」,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特色化產品持續增長的需求,一系列打法已見成效 口市一批批的「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准自身定位,同時也為當地人開闢了一條條在家門口就業、致富的新路子。
興一項產業,富一方百姓。產業興旺的成果裝進農民的「錢袋子」。近年來,營口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數字達到12710元,排名全省第3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618元。(王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