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落力提案辦理 皖黃山市徽州區迎古碑“回家”

2021-11-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豐樂河鮑南堨壩南端的河岸上,一處新建的帶有徽派建築風格的碑牆吸引了市民和遊客的目光。
 
    碑牆的左側鑲嵌著一塊清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4年)徽州知府特立的《奉府憲示禁碑》,右側鑲嵌著一塊新刻的《鮑南堨碑記》。看了古碑和碑記,人們終於明白:河中的這座至今仍在發揮引水灌溉的作用堨壩竟然有著1690餘年悠久歷史,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灌溉工程;它是岩寺古鎮悠久農耕文明史的佐證,更是徽州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這處碑牆的建設緣自一份政協委員的提案,而這份提案的撰寫又緣自一次走訪發現:
 
    去年,徽州區政協委員、區文史委主任許振東在潛口民宅博物館走訪委員時發現這裏寄存著一塊清乾隆五十九年有關豐樂河鮑南堨保護的古碑。
 
    “鮑南堨創自東晉”
 
    據《徽州區志》記載:徽州區豐樂河城區岩寺段的鮑南堨為東晉鹹和二年(西元327年)新安太守鮑弘倡建,至今已有1690餘年的歷史。堨渠自岩寺潛虯山下入口,流至城東路口分南、北兩支渠,灌溉徽州區和歙縣的3700多畝農田。該堨肇建以來,疊廢疊興。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鮑南堨曾進行過一次重大的修築,歷時三載始成。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因地方堨首及紳士的呈請,徽州知府特立《奉府憲示禁碑》予以保護。
 
 
    該禁碑為黟縣青石,規格195cm×78cm×12cm。細讀碑文可知,為保護堨壩,禁止“往來行人以石磅為捷徑”;禁止“ 於石磅之內釣取魚鯤”,避免“日往月來,泥灰剝落”損壞壩體;禁止“近堨居民傾倒瓦礫,填塞堨內”等內容。更有文物保護和考古價值是,石碑上有“鮑南堨創自東晉”的記載,更是岩寺古鎮悠久歷史的有力佐證。據《錢塘江志》記載,這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灌溉工程。
 
    保護碑刻又添人文景觀
 
    據潛口民宅博物館館長、區政協委員吳青介紹,這塊古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徽州區政府修築豐樂河防洪堤時從岸基中挖出來運送到館內寄存的。
 
    許振東委員具有多年從事地方誌工作的經歷,對文物保護情有獨鐘。在交談過程中,他就萌生了讓古碑“回家”的想法。他說:“這樣既保護了碑刻,又在城區增添了一處人文景觀。”回來後,他就撰寫了一份《關於對鮑南堨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的提案,建議:“ 將暫存在潛口民宅博物館的鮑南堨禁碑安放到原址,對該碑刻進行有效保護。”
 
    提案承辦單位區水利局、區文旅體局高度重視,認真辦理:多次與提案人溝通協商,共同確定碑牆位置、規格以及建築風格。許振東還根據掌握的資料,寫成《鮑南堨碑記》,讓市民對鮑南堨的前世今生有更多的瞭解。(記者 吳敏 通訊員 葉國勝)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