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2021深圳非遺藝術節展現「大國工匠的力量」

2021-09-21
来源:香港商報網
    9月19日下午,「大國工匠的力量——2021深圳(福田)非遺藝術節」開幕式在深圳中心書城北區台階舉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會長、原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巡視員杜佐祥,深圳市委網信辦二級巡視熊國雄,福田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范勝祥及張尊眾,中共深圳市委編辦事業機構編制處副處長宋新玲,《紫荊》雜誌社澳門國際非遺交流推廣活動項目副秘書長劉堅,綜觀(深圳)發展諮詢有限公司CEO、中關村自主品牌創新發展協會副會長劉學,作家兼畫家周藝文等出席。
 
    佾舞、南音、崑曲、京劇,美輪美奐
 
    在開幕式上,表演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佾舞,文舞表演者韓敏敏,武舞表演者劉誠磊,參演單位深圳市佾禮佾舞文化研究院。佾舞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殷商和周代,起源於華夏遠古時候的「六代大舞」,其後2000多年主要通過祭祀文化流傳至今。佾舞舞者手執龠翟、干戚,以「詩禮樂」的方式演繹出中國文化特有的禮樂氣質。
 
活動現場
 
    同期還表演了南音清唱《魚沉雁杳》和南音合奏《四靜板》,演唱者朱妙紅,琵琶蔡志雄,三弦吳巧瑜,洞簫蔡涼涼,二弦卲親親,拍板吳巧瑜,琵琶朱妙紅,參演單位深圳市刺桐福建南音藝術協會。南音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絲竹樂器及響盞、小叫、四寶、雙鈴等小打擊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符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開幕式上表演了崑曲的代表曲目《牡丹亭》皂羅袍。表演者張密是深圳市藝源學府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深圳市百戲藝源藝術團團長,深圳市世紀戲曲藝術研究院理事長。
 
    深圳海濱實驗小學佾舞非遺傳承班的孩子們表演了根據梅蘭芳《西施》佾舞片段改編的《京劇?西施佾舞》。《西施》為京劇大師梅蘭芳新制古裝劇,根據崑腔《浣紗記》傳奇改編,首演於1923年9月8日,劇中一段佾舞雙人舞為梅蘭芳先生創排,佾舞在京劇《西施》當中古意盎然,美輪美奐。
 
    表演+講座+直播+體驗+展覽
 
    據悉,本屆藝術節以線下體驗+線上直播相結合,整體活動前後時間持續5個月,共有1場開幕式+2場展覽+5場線上講座活動+20場線下專場活動+現場直播,將邀請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等非遺工匠,通過現場演繹、主題展覽、互動體驗的方式,以精妙絕倫的創意再現非遺藝術的高超技法與中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活動現場
 
    開幕式後,多個館內還舉辦了「非遺刺繡服飾展」,展出10項非遺技藝,80件展品,非遺技藝包括潮繡、馬尾繡、數紗繡、貼布繡、苗繡、革家刺繡、侗繡、布依族刺繡、蘇繡、王府刺繡等,以及「非遺器皿主題展」,展出10項非遺技藝,80件展品,非遺技藝包括牙舟陶、竹編、沛築、鳳翔泥塑、螺鈿漆器、內畫、平遙推光漆器、水書、皮影、惠山泥人等。
 
    線上主題講座邀請佾舞、刺繡等觀賞性強且體現工匠精神的非遺專家在網絡上講座,普及非遺藝術知識和如何傳承非遺藝術。線下講座同時開展,非遺進社區共有10餘場。主辦單位將在多個圖書館舉辦省級非遺剪紙藝術,市級非遺棉塑、麥金畫,區級非遺內畫、鋸琴等內容的講座與體驗活動。互外還將舉辦非遺進公園活動和非遺進學校活動。
 
    在開幕式前,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宮廷歷史部主任嚴勇作了《清代宮廷服飾》講座;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深圳市民間工藝大師田星作《田氏剪紙》講座與親子剪紙體驗活動。開幕式後,還邀請了深圳市佾禮佾舞文化研究院創始人、院長、佾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游錦亮(米泥)老師作佾舞的講座。當天有200多萬人觀看了網絡直播。(記者 黃鳳鳴)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