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如何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讓特色農產品結出“金果子”?近年來,安徽黟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目標,興科技、促規模、重品牌,激活主體、激活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讓特色農業更有吸引力,讓廣大農民在全面小康路上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该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善作善成,缺资金,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联动支持;缺信息,加强市场分析、预警等服务;加强引导和服务,做好规划引导,为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让他们在市场中有充分话语权,带动普通农户一起闯市场。
漁亭鎮:“公司+村集體+農戶”兴起特色農業
為推動農業農村穩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黟縣漁亭鎮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振興產業,促進全鎮社會經濟長足發展。
政策扶持,資金保障。該鎮各村及時將项目資金注入集體經濟,使扶貧資金保值增值,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團結村種植黑玉米35畝及在80畝紫竹基地中套種黑花生,汪村種植黑玉米黑稻150餘畝。下一步,汪村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專项目。
科學規劃,產業振興。始終堅持綠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根據各村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因素,聘請專家、產業大戶等實地考察,充分聽取多方面建議,因地制宜規劃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產業培育模式。據悉,今年該鎮積極推進楠瑪 70畝和下阜村50畝紫竹基地建設,飼養黃山黑雞5000羽,新建香榧基地370畝。
優勢互補,合作聯動。通過優勢互補、互促互動、互惠互利,實現合作組織與村集體經濟同步發展壯大。團結村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和黟縣凱麗竹業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建成紫竹基地80畝。新型特色種植業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為基地農業提質增效。
洪星鄉:将笋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平時白天采采茶,晚上來幫忙做笋,在家門口幹活,錢還不少掙,心裏很高興!”在黟縣洪星鄉同川村奕村組李繼明的笋加工廠房裏,貧困戶張利英正在用削笋刀切根修整,不一會表面光滑潔淨的鮮笋呈現在我們面前。
“3月19日開始笋加工,主要聘用了十五六個小工,其中貧困戶有四人,主要是夜間生產,平均下來每人每晚六十元,量多的時候七八十元。白天他們都能去採茶做自己的事。”家庭農場經營者李繼明告訴記者。
在洪星,像這樣的笋竹加工大戶全鄉有20餘家,隨處可見村民們忙碌地進行鮮笋收購、蒸煮、烘乾、包裝。時下正是竹笋採收旺季,當地綿延群山的綠竹,如今已成為該村老百姓天然的“綠色銀行”。
產品銷售是農業產業化重要一環,農產品只有順利佔領市場,才會帶來真正效益。在長春村山柱尖家庭農場,我們看到正在進行收購鮮笋收購,據負責人介紹,為了有效解決群眾,特別是貧困戶賣笋難,我們採取主要是以本村收購為主,統一價格和標準,確保鮮笋品質。為了保證幹笋的口感,從竹笋採摘的嫩度、蒸煮程度、浸泡時間和烘乾時間,我們做了很多次試驗。現在我們已經探索出一條鮮笋採摘、收購、加工、銷售的產業鏈。為增加產品附加值,我們還設計了產品禮盒裝,實行小份真空包裝,成品主要銷往江浙滬等地。
據長春村主任趙振瑜介紹,全村日采挖量約13萬斤,預計今年,該村將產春笋600萬斤,產值約1000餘萬元。
近年來,洪星鄉黨委政府立足於鄉情,通過政策護航、竹林低改、毛竹科技示範園建設,林農培訓等系列措施,已建成笋用林基地5000畝,修建林道20公里,補貼加工電烘設備3臺,竹笋專業合作社4個,涉及1300餘戶,其中帶動貧困戶62戶116人。以點帶面引領林農發展笋產業,將笋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楊林村:香菇基地讓集體有增收個人有分紅
這些天,五十多歲的貧困戶程青餘天一亮就到黟縣宏潭鄉楊林村的香菇種植基地務工。在香菇大棚裏,菌棒、菌種整齊地擺放其中,陣陣菌香撲面而來。“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菌棒從運輸車上搬下來,然後搬入大棚中”。程青餘告訴記者。
今年51歲程青餘身體不是很好,至今未婚與年邁的母親一起生活。雖然村裏為他家申請下了低保,養老等扶貧幫扶政策也落實到位了,但程青餘還是想自食其力,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村裏介紹他就近就業,每月能有2 千多元收入。
楊林村是省級貧困村,在縣扶貧辦的政策支持下,2019年村裏建起了5.5畝的香菇基地,共有15個大棚,種了4萬棒香菇。當年就有了17萬元的收入,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貧困戶也得到了分紅。
和程青餘一樣,在食用菌種植基地務工的當地貧困戶還有不少,他們主要從事下菌棒、采菇、運輸等工作,平均每人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今年2月份以來,該村對有勞動能力和務工意願的貧困戶進行篩選摸排,對口推薦,讓有意願的貧困戶都實現了就近就業。
由於香菇種植見效快,去年年底村裏又種了3萬棒香菇,目前已經有了6萬元的收入,已帶動8個貧困戶就業,解決了部分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輕鬆就業問題。(吳敏 甘文傑 舒勤芬 廖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