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網讯】记者 姚志东 报道:1月14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北京和深圳同步召开2019年度新闻发布会,系统向社会披露了一年来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情况。中广核在会上表示,中广核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除被誉为"国家名片"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自主核电站"神经中枢"和睦系统外,在激光去污、3D打印质量监控,以及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抗生素菌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广核营收、利润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
2018年,中广核保持了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年底,总资产达到6750亿元,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5127万千瓦,上网电量2317.3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主要经营业绩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中广核是国务院国资委重点盈利企业和重点增利企业,综合业绩保持在央企第一方阵,连续第五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A级评价。
黄晓飞透露,2018年,随着阳江核电5号机组和台山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运,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达到22台,装机容量2430.6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6台,装机容量743万千瓦。台山核电项目"十年磨一剑",在中法双方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一号机组投产,成为"EPR全球首堆",将为全球EPR机组建设提供宝贵经验。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已开始核岛筏基浇筑,中广核批量投入骨干力量,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确保了投资、进度总体可控。青海德令哈光热项目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在储能、调峰方面的示范作用明显。新能源实现长足发展,境内新增在运规模超过300万千瓦,累计在运超过1730万千瓦。境外新增167万千瓦,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达1388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马来西亚马六甲224万千瓦气电项目正式开工,进展顺利。
安全始终是社会公众对核电最为关心的话题。黄晓飞表示,2018年,中广核投产三年以上的成熟机组,73.5%的世界核运营者协会(WANO)指标,达到世界前1/10的卓越水平,新机组78.3%的WANO指标达到世界前1/4的先进水平,WANO在多次回访中给予高度评价。岭澳1号机组已连续安全运行超过4600天,继续保持同类机组世界纪录。
黄晓飞表示,除清洁能源产业外,中广核牢牢把握清洁低碳、绿色环保以及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将生物天然气、危废治理和自动化业务作为新业务拓展重点,加大孵化力度,取得积极进展。生物天然气业务开始发力,完成以华北、东北为重点的区域市场布局,实现5个新项目落地。以自主技术为牵引,成立环科公司孵化危废治理业务,江苏无锡等离子危废处置示范项目开工,湖北黄石项目落地,总产能达到24万吨/年,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成立环保产业公司,积极开拓供水和水环境治理业务,2018年水务日处理量达到100万吨。
事故容错燃料部分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广核发展之基。中广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杨晓峰介绍,中广核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十年来,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并先后建立了国家级、集团级和公司级三级研发体系和全球创新联盟,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截至目前,集团科研人员数量达到7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大量的研发投入,成为中广核发展的"加速器"。近几年来,中广核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并出口至英国,推出中国首个核电站"神经中枢"--数字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完成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离子体处理固废技术研发,在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进核反应堆、事故容错燃料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
杨晓峰表示,华龙一号技术已成为中国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和睦系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经在9个新建核电项目中应用,实现了从二代到四代核电堆型的全覆盖,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约资金近30亿元。
3D打印质量监控瓶颈有望突破
中广核旗下核电运营技术平台--苏州热工研究院新闻发言人朱成虎表示,苏州院作为我国核电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扮演着核电站 "保健医生"的角色。40年来,伴随着中广核及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苏州院已经崛起为国内一流的核电运营技术服务提供商,占据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内服务基地数量第一、业务范围覆盖最广。近年来,苏州热工研究院牵头和参与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重大专项等多项子课题研究,着力解决核电发展中的基础技术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在辐射防护与环境评价、老化与寿命管理等领域已形成独有技术优势,仅2018年就成功获批国家级项目11项,一大批核心能力建设成果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
朱成虎透露,近年来,苏州热工研究院研发的智能化激光去污系统,被业界公认为放射性去污手段的革命性升级,对未来核电甚至核能领域的设备修复、固废减容等都是一个理想的利器。工业智能超声检测技术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几十个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涵盖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等多个领域,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技术的重大进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超声、电磁、射线综合无损检测仪器,实现在核电静水环境和海洋动水环境等水下关键部件的应用。
金属增材制造,也就是3D打印,是当前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变革性、核心技术。但3D打印"逐点扫描/逐层堆积"的往复循环特点、复杂的制件结构,导致产生了异于传统制造的各类特殊的工艺缺陷,其特点是尺寸小、种类多、随机性强,给检测和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质量监控手段缺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制约3D打印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的重大瓶颈。朱成虎表示,苏州热工研究院提出的3D打印新思路,可实现将部件整体无法检测转化成了3D打印中的每层或者多层的有效检测,从不好检或者不能检转化成了易于检和有效检,实现了"打印-检测"一体化,可极大提升3D打印产品的质量。"3D打印高频超声检测技术及装备,将在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40 余个典型部件开展示范应用,项目的完成将形成3D打印超声检测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3D打印的自主、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