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湖南如何再崛起

2015-01-22
来源:香港商报

  過去的2014年,對湖南省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的9月25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國家級新戰略的塵埃落定,讓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個省市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湖南坐擁163公里長江岸線、處在長江中游,再加上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湖南考察時為之提出的“一帶一部”新定位,讓湖南的新發展備受關注。

  在中國內地的諸多行政區域中,湖南有著顯著的標識和超越自身經濟地位的知名度:湖南人嗜辣,這一獨特的飲食習慣也鑄就了湖南人炙熱奔放霸蠻的性格;湖南人杰地靈,近現代歷史上走出的杰出人物,各個堪稱湖南代言人;湖南衛視制作了一系列王牌節目,在海內外廣受歡迎,那芒果的臺標早帶著“湖南”收獲了眾多粉絲。

  然而,湖南也有自己的“短腿”。改革開放后,面對東南沿海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的高潮迭起,“不東不西”的區域位置讓湖南和其他中部省份一樣,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塌陷的一塊。“無湘不成軍”的湖南沒有了以往的霸氣,多年來,湖南鮮少發聲。

  2006年,“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才讓湖南人找到了發力點。8年來,湖南相繼實施了“一化三基”、“四化兩型”等發展戰略,實現了從經濟總量“蛋糕”不大、到躋身全國“萬億元俱樂部”,從經濟實力排位不前、到連續多年進入全國10強的跨越。

  今天的湖南,有著前所未有的利好機遇——長株潭兩型社會示范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武陵山扶貧攻堅片區、洞庭湖生態經濟片區全上升為國家戰略,意味著湖南全域已實現國家級覆蓋;習近平在湖南提出的“一帶一部”新定位,讓湖南不再從屬于某一區域板塊,而是在全國的經濟版圖中有了專屬自身的坐標,置身于更大的發展格局中;國家正式啟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湖南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得到顯著提升,對外開放形成新格局。

  在全國上下進入新一輪改革的今天,中國再次整裝出發。從“東不成西不就”的彷徨,到“中部崛起”的發力,再到如今跳出中部謀飛躍的布局,隨著國家新發展戰略布局的調整,湖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是不爭的事實。湖南的發展曲線值得研究和探討。

  工業化戰略貫穿始終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以“魚米之鄉”聞名世界。農業的發達,本應成為湖南經濟發展最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現代工業文明的今天,這似乎成了湖南裹足不前的原因。一度以來,湖南的經濟結構有三“偏”嚴重:農業比重偏高,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個百分點;工業化程度偏低,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低7.1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偏低,城鎮化率低6個百分點。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因此,這“一高二低”,實質上是“一高一低”,即“農”高“工”低。即使在中部六省,湖南的工業化水平也只能排倒數第二。

  2005年12月,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原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調任湖南省委書記。到任后,張春賢便一直忙于下基層調研考察。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從2006年4月份開始的在婁底、岳陽、常德、張家界等地的調研,讓張春賢最終定下了以“新型工業化”為主的治湘策略。8年來,“新型工業化”始終是湖南堅持的最重要發展戰略,并被延續至今,被稱為湖南“富民強省”的第一推動力。

  2006年5月,湖南省召開“加速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座談會,張春賢提出了新型工業化和“一化三基”發展戰略,正式拉開謀劃湖南經濟發展的序幕。

  “一化三基”即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強三個基礎(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礎工作)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其做法是,抓重大項目建設、項目的開發、儲備;抓產業轉移,樹立搶資金、爭項目的意識;抓制約生產要素的破解,破解電、資金、土地等要素的制約;抓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改善民生;抓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扶持;抓依法行政,減少行政審批;抓糧食生產,關注民生,維護穩定;抓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重視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的提高;抓干部執行力建設,保障一化三基工作的落實。

  “一化三基”提出的時候,湖南面臨著工業化起步較晚,水平較低,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時基礎設施不發達,基礎產業不強大,基礎工作不完善的發展困境。它因此被認為是獨特的新型工業之路,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湖南演繹,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官員的好評。

  “一化三基”實施后,成績斐然,效果顯著。2010年,湖南實現生產總值1.6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39.5億元,年均增長18.7%;財政總收入1879億元,年均增長20%。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五年提高6.2個百分點,提高的比重相對而言比較快。機械、有色、食品、石化、文化、輕工、旅游、建材、冶金、林業等10個行業產值過千億元,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推動了湖南經濟實力數量級的攀升。2005年,全省GDP只有6000億,2006年攀上7000億,2007年攀上9000億,居全國第12位。2008年進入“萬億GDP俱樂部”,擠身全國十強,成功實現“彎道超車”。

  2010年,世界經濟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時,湖南省又制定了“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四化兩型”發展戰略。作為對“一化三基”的升華和提煉,“四化兩型”是湖南在新的歷史時期確立的重大戰略目標,已成為湖南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和富民強省的新引擎。

  對于從“一化三基”到“四化兩型”發展戰略的轉變,外界也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有學者認為,“四化兩型”與此前的“一化三基”相比,是“一脈相承”,有繼承也有創新。繼承是繼續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而創新之處,是把“信息化”提高到了同其他三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提并舉的位置。

  不可否認,“四化兩型”的實施對湖南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影響是及其深刻的。它既堅持了新型工業化作為富民強省第一推動力的重要地位,又引領湖南避免了很多工業化進程中的問題,比如,工業發展一家獨大而忽視農業的基礎地位,或者因工業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

  2012年,湖南省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超過850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 2013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達到10001億元。據工信部信息,湖南省工業運行質量綜合評價居全國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兩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9世紀,英國教會世界如何生產。20世紀,美國教會世界如何消費。如果中國要引領21世紀,就必須教會世界如何可持續發展。”這段文字出自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

  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被獲批為國家級“兩型社會”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一部自覺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試驗大片由此在湖南拉開序幕。長株潭兩型建設被外界寄望為世界范本的“造城實驗”。

  彼時的湖南,在“一化三基”的引領下,工業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一些工業化程度更高的省份,卻正在經受著工業化的陣痛。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東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選擇長株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試驗田,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探索前行的需要,也是湖南避免走“邊發展邊污染”路子的需要。

  “兩型社會”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建設如何破局、實踐沒有現成的經驗和范本。早在2006年,張春賢首次提出“一化三基”發展戰略時,就強調過新型工業化之新,表現為產業集群與城市集群的群起群飛,意味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同步構建,堅持在保護環境中推進工業化,減少工業污染排放,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湖南的“兩型”建設正是從治污破局。

  株洲是全國聞名的老工業化城市。由于長期“重發展,輕環保”,2004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空氣嚴重污染十大城市”,株洲赫然在列。2007年以來,株洲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進行了大規模治理。幾年間,株洲炸掉煙囪近400根,以犧牲30多億元工業年產值、3億元稅收的代價,先后關停污染企業123家。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但多年來,污染成為洞庭湖之痛。200多家造紙企業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水1億多噸。2006年底,湖南采取行動,岳陽、益陽和常德三市234家造紙企業全部停產整治。最終成功將洞庭湖水質由原來的劣五類轉為三類,失蹤多年的江豚又現江湖。

  湘江,自古以來為湖南的生命之源。但湘江也承載著全省70%的重金屬污染、4000多萬人口的生活污水,以及大量的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

  2008年,湖南再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打響湘江水污染綜合治理戰役,3年投入174億元,確保湘江兩岸1000萬人口飲用水安全,讓千里湘江再現碧水藍天。

  2010年,時任湖南省長的周強在全國“兩會”上,又宣布了一個湖南的重大手筆——“把湘江打造成東方的萊茵河”。

  2011年5月,湖南省投資595億元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這是國務院批復的首個區域性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方案。

  2013年9月22日,湖南省正式將湘江流域的保護和治理列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將其作為全省兩型社會建設的頭等大事來抓,確保在兩年之內,湘江污染趨勢得到遏制、水質逐步回升。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指出,保護和治理湘江,是關系湖南人民幸福生活與永續發展的大事和好事。湖南省長杜家毫說,保護和治理湘江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抓下去,一屆政府一屆政府地干下去,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現在,湘江流域水質呈現近20年最好水平。據湖南省環保廳最新公布數據,2013年,湘江流域42個省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39個,監測斷面達標率為92.8%。

  與洞庭湖、湘江治理同步發展的還有長株潭兩型實驗區摸索發展。目前,長株潭試驗區已經進入改革攻堅的第二階段,湖南不斷從體制機制上尋求新突破。 在湖南新型工業化的考評規則中,節能降耗、環保兌現率等體現發展質量的指標,在十大考核指標中占到八項之多。而傳統偏重的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總額權重被降得很低,制度創新成為“兩型”建設重要抓手。根據2013年的統計數據,長株潭地區已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3.9%,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9.4個百分點,長沙市達到95.2%,株洲市達到94.8%,湘潭市達到91.7%,全面小康23項指標中,有19項達到90%以上。

  四大國家級戰略板塊構建全方位發展格局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湖南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問題。以包括了湖南湘西壯族自治州、懷化、張家界等地市州在內的大湘西為例,其面積占湖南省的1/3,2006年以前的GDP卻不到全省的1/8。如果說,長株潭地區每平方公里能創造出7個單位的GDP,那么,湘西地區只能創造出1個單位。這里的32個縣市區,有21個戴著“貧困縣”的帽子。

  現在,湖南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加快建設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兩型社會建設的路子”,是湖南未來發展的目標。顯然,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迫在眉睫。

  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指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關鍵還是要看經濟總量、運行質量和人均均量是否得到同步提升。基于這一認識,在湖南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四化兩型”總戰略、“兩個加快”總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把實現經濟總量、運行質量和人均均量“三量齊升”作為總要求,努力打造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升級版。還作出了“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明確提出:著力優化提升環長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發展大湘西,加快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努力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經濟優勢互補、國土空間高效利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四大區域板塊發展,就能使全省各個區域都能“動”起來,進而帶動全局“活”起來。

  長株潭城市群,是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中心,1.5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個省轄市在內的城市聚集區。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2年亮相的《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2-2020)》提出到2015年,長株潭城市群城鎮化率達到70%,長株潭將作為一個“超級城市”的形態出現,進而帶動全省城市化進程。2013年,長株潭地區實現GDP10539.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環長株潭城市群實現GDP19645.39億元,增長11.0%;環長株潭八市則占據湖南GDP總量近八成。

  囊括了衡陽、郴州、永州三市的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湖南第二個納入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這里土地面積5.71萬平方公里,覆蓋34個縣(市、區),是湖南的“南大門”。與中國的其它承接產業示范區相比,湘南示范區有著毗鄰粵港澳的天然地理優勢。武廣客運專線、湘桂鐵路、京港澳高速、二廣高速、京廣鐵路等穿境而過,讓這里的區位優勢更加顯著。按照《關于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示范區建設成中國中部地區產業承接的新平臺、跨區域合作的引領區、加工貿易的集聚區和轉型發展的試驗區,形成京港澳沿線產業聚集帶、二廣沿線產業聚集帶、泉南沿線發展帶和廈蓉沿線發展帶4大產業集聚帶。

  大湘西位于武陵山區腹地,人口1788萬人,占全省的26%;國土面積7.8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7.2%;共有國定、省定貧困縣30個,占湖南省的68%。隨著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試點的啟動,大湘西迎來了更大的政策機遇。以大湘西文化旅游產業為例,大湘西區內旅游資源總量占到湖南省的41%,世界級和國家級旅游資源達70余處。2012年3月,結合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發布了《湖南省武陵山片區旅游扶貧行動宣言》,啟動了大湘西旅游扶貧工作。2012年7月,《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規劃》出臺,將大湘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列入全省旅游業發展重要議事日程。2012年,大湘西地區旅游總收入達到636.66億元,占湖南全省的28.5%,相當于當地GDP的13.3%。現在,大湘西的文化旅游產業已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湖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范圍包括湖南岳陽、常德、益陽三市,長沙市望城區。根據規劃,生態經濟區將按照“三年打基礎(2013—2015),八年新跨越(2013—2020)”的戰略步驟,著力推進生態系統、產業體系、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美麗洞庭”,力爭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2020年達1.7萬億元。

  借力“一帶一部”重新定位湖南區位

  在現代經濟中,區位往往決定著資源要素的配置,因而決定著一個地方的出路與命運。多年來,湖南始終無法擺脫“不東不西”,甚至被戲謔為“不是東西”的區位尷尬。2013年底,習近平視察湖南時提出,湖南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這“一帶一部”的戰略定位,被認為具有深刻改變湖南“經濟地理”的意義。

  在隨后召開的2014年3月全國兩會上,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創造性地提出“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新舉措。7月,李克強再次來到湖南考察,進一步明示湖南要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抓住產業轉移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機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習近平“一帶一部”的科學定位和李克強“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誓言,在湖南這塊版圖上得到了驚人的重合,為湖南的戰略新定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時之間湖南似乎迎來了多年發展欠缺的“東風”。

  而湖南,似乎也對此重大機遇已有預見。在2014年2月的湖南省兩會上,省長杜家毫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勾畫出了湖南全面深化改革“線路圖”,相較于以往的“向東、向南發展,承接產業轉移”、“中部崛起”、“四化兩型建設”,“一帶一部”的提法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鮮明地提出“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提出的要求,發揮好湖南‘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把改革發展與擴大開放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構建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

  更讓外界看好的是,湖南已經具備了成為重要的中部中心城市的綜合素質。

  以區位要素中最重要的交通為例,湖南顯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湖南省會城市長沙,位于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性中心位置,目前京廣、滬昆、渝廈三條高鐵交會在長沙,讓這里成為中部最大的全國性高鐵樞紐城市,并形成長沙“12345”快速交通網:1小時到武漢、南昌,2小時到廣州,3小時到重慶、深圳,4小時到上海、成都、杭州、昆明,5小時到北京。以長沙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有3億人口的集聚,以100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有7億人口的集聚,區位優勢凸顯。同時,湖南正在加強水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拉通鐵海、江海聯運通道,對外形成通暢便捷的立體開放空間,對內形成全省4小時經濟圈。在公路方面,2013年,湖南建成通車高速公路13條、1116公里,從而使湖南躍入全國第一陣營——“5000公里方陣”,按照當前目標,湖南將力爭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六縱八橫”高速公路網;在水運方面,“一湖四水”航道疏浚,不斷優化大型水利工程的航運通行功能,岳陽城陵磯一類口岸、長沙霞凝港二類口岸服務設施建設正在加緊進行,并增加了“五定班輪”直達航線和班次。

  最重要的是,湖南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形成帶來的輻射效應,它重新布局了湖南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湖南與長三角、中三角、珠三角經濟產業聯動,有利于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向湖南聚集。以湘南三市為例,它們緊鄰廣東、廣西、江西三省區,是湖南省面向南部沿海地區的戰略要地,已經逐漸成為東、中、西三大梯度承接的重要地帶,有望成為珠三角區域經濟中重要的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優質農產品基地和旅游休閑基地。上海大眾、廣汽集團、比亞迪等產業大鱷高調入駐湖南,目前落戶湖南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31家,居中部第一。

  在支持區域發展的產業格局上,湖南也后勁強烈。目前,湖南已形成了機械、食品、有色、石化、輕工、冶金、建材、電子信息、軍民融合等9個千億產業。科技競爭力注入的推動力更不可小覷。近年來,發端于長株潭地區的炭/炭復合材料、世界最長臂架混凝土泵車、起重能力最強的履帶起重機、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軸電力機車、國內首臺5兆瓦永磁直驅海上風力發電機、國內首臺激光燒結3D打印機等,多是世界領先的原創性高技術產品。目前,湖南省的綜合科技創新能力位于全國前10位、中部第1位。特別是,長株潭地區已成為湖南科技創新的增長極,全省超過70%的科研機構、創業創新平臺和超過60%的高新技術企業匯聚于此,創造了超過70%的科研成果和超過60%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形成了科技創新的“長株潭現象”。

  機遇來了,湖南要怎樣發展?放眼未來的湖南,我們可以從湖南2014年經濟工作會議窺見湖南發展藍圖:湖南將充分挖掘和放大“一帶一部”區位優勢,積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創新招商引資形式;積極參與泛珠區域、中部地區等區域經濟合作,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戰略,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湖南的明天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