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可以顛覆你對中國西部縣城印象的小城,這是一個變化速度、變化質量讓人驚歎的新城,這是一個生長着綠意、生長着希望、生長着幸福讓人過目不忘的活力之城。
璧山,重慶城市發展新區中的一員,近年來的極速發展讓人稱奇。日漸溫潤的城市形象、不斷刷新的經濟數據讓人想探究,這個地處主城區邊緣的縣城堅守着怎樣的城市抱負?實現着怎樣的城市變革?其行進的軌跡為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怎樣的路標?
走進璧山,生機盎然的綠意浸潤眼帘,前景向好的產業蓄勢待發;產城融合效果初現,城市運行脈動有序。宜人的環境、忙碌的園區沖擊着人的視覺,但更讓人震動的是其謀求發展的視野和除舊布新的治理,這豐富、提升了我們對城市生長規律的辯識。
城市遠見
讀城,首先要看其發展理念。在璧山秀湖公園的一塊石碑上,鐫刻着這個城市的夢想:“千年璧山,深綠城市”。“深綠城市”的概念源起于瑞典,是相對“中綠”和“淺綠”而言的一種城市發展理念。淺綠城市是指景區化城市;加上環境保護,可稱為中綠城市;再加上低碳生活、循環經濟,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深綠城市。
璧山人說自己的城市現在還是“中綠城市”。他們先后關閉了512家工業污染企業、370家污染養殖場,其中一家最大的污染企業產值近20億。透過“中綠”的璧山,可以看到這個城市在發展中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尊重天”,水從天上來。低碳循環經濟中,水是最重要的要素。近年來,璧山新建、整修大小水庫和水利設施千余處,新增蓄水能力4500萬立方米。城市水系統架橋不填溝,水在城中流。水給璧山带來了城市的靈氣,也带來了生活、灌溉和工業用水的便利。
“尊重地”,山在城中留。山川地貌為億萬年大自然所造,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任何山要動,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更讓人驚訝的是璧山城區引入了近2000種植物品種,在大樹上搭建了幾千個鳥巢。在這里,人、鳥、樹和諧共生;建築不是城市的主體,植物才是;建築只是附着物,生長在植物的懷抱中。璧山人讓城市回歸自然。
國際建築师協會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中國代表、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葉青認為,璧山深綠城市實踐之路代表新型城鎮化的最新探索,領先于國內多數城市,有潛力建成我國生態示范的樣板城市。
城市格局
讀城,其次要觀其規划布局。“以人為本”是貫穿璧山城市規划的主線。按照老百姓步行出門15分鐘到達一個公園的設計理念,璧山近年修建了20多個公園,人均公園面積23平方米。“國家園林城市”稱號花落璧山。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城市發展布局中,能否讓社會各階層都能感受、體會到居住環境改善带來的生活品質提升,考量着執政者的智慧和良心。在璧山最大的兩個城市公園旁,不僅有高端的商住樓盤,更為難得的是還有大量保障性住房。在這里,低收入群體沒有被忽略,他們同樣分享着城市發展的紅利,成為城市的主人。
來過璧山的人都驚奇于這個城市的謀篇布局是如此的精致宜人,以巧克力色和灰色為基調的城市建築是如此的雅致沉靜。這得益于璧山人在規划層次的高追求。近年來,中國城市規划設計院、美國SOM、英國阿特金斯等頂級城市規划設計團隊紛紛為璧山出謀划策。大师級的規划為璧山城市形態種下了高品質的基因:不少城市擴張時大做“加法”,在中心城區征地動遷,建設高樓大廈,疊加各種商業設施,導致城市空間擁擠不堪。璧山反其道而行,在城市建設中做好“減法”,老城小范圍拆舊后,騰出空間增加綠地和公共設施;新城則大量“留白”植綠,同時完善商住配套。璧山用“減法”,優化了城市空間。
城市肌理
讀城,第三要鑒其建設品質。曾寫出《小城故事》、《甜蜜蜜》等歌曲的著名詞作家莊奴先生以93歲的人生閱歷,游覽璧山后,贈璧山雅號:“中國的小而美”。他說:“美麗的璧山‘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就是我心中‘小城故事’的原型。”
沿城中璧南河一路走來,一條由綠樹、碧水、青瓦勾勒出的優美曲線將視線带向天際。家住藍湖郡的李先生感歎,璧山城的環境優美度一點不遜于主城的高檔小區。璧山不僅在大環境打造上下功夫,在小細節建設上也考慮周全。公園里,有不少仿大樹年輪修建的座椅,問其原由,璧山多雨,橫豎的紋理可快速滲水,雨停五分鐘后,人可落座。
要說璧山城市建設的精細當推其“五星級”公廁。璧山的公廁一年四季恒溫,里面聞不到一絲臭味,地面上沒有一點紙屑,光潔如鏡的牆面看不到污垢,洗手池的水龍頭里放出溫溫的清水。台灣的一家電子企業董事長到璧山考察,進了公廁后,出來就給隨行的同事們說,我看不用再到其他地方去了,連修廁所都這麼用心,我們還擔心政府的其他事辦不好嗎?于是,“五星級”公廁引來了一家投資5000萬美元的台商企業。
璧山城的大街小巷,地面整潔,沒有隨手亂扔的垃圾,更沒有迎接領導或名人視察的刻意清理。有時,前面有人隨手扔了香蕉皮,后面就有素不相識的市民上前拾起來丟進垃圾桶。重慶建工集團總經理陳曉說,璧山市容整潔的常態化,讓人能感受到接近發達國家的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心景
讀城,更要讀心。橫貫璧山全境的璧南河,是丈量璧山老百姓幸福度的一個重要標尺。四年前,因沿岸工業企業、養殖場的污水排入,璧南河水色如墨、臭氣熏天,魚蝦皆亡,大家怨聲載道。經過兩年整治,如今的璧南河碧波蕩漾,沿岸綠樹成蔭,公園遍布。當地群眾自豪地稱之為“璧山版的清明上河圖”。今年69歲的黃大爺是土生土長的璧山人,到璧南河邊釣魚成了他退休后休閑的愛好。他覺得“天天有魚”的小日子相當愜意。他說,若給璧山領導打分的話,他們可以得99分,剩下1分看他們能否一直這樣。市民對城市的真實感受,才是衡量城市價值的真正標杆。
“來了就是璧山人”是璧山隨處可見的路牌,但這不是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歡迎辭。璧山台商工業園入住企業有統一食品、展運電子、精元電腦等,璧山政府考慮到台商的感受,非常重視引入台灣的元素,在工業園旁修建了一個“玉山公園”,把台灣的玉山“搬”到了璧山,讓入駐的台商們有故鄉熱土的感覺。熱情的璧山人正在規划建設“台北夜市”。項目落成以后,在璧山就能品嘗到台灣的美食。環境就是資本,就是生產力。用環境招商的璧山雖然撤銷了招商局,但各路客商企業紛至遝來,中聯重科、中國西部包裝生態產業園、香港天安等大項目已經落地,正加緊建設。
璧山領導常說,“璧山人就是一家人”。當翻看璧山財政的支出賬本時,才發現數據是這句話最生動的注解:每年的民生投入佔全縣財政支出63%以上;每年為全縣年滿80歲以上老人發放營養補貼1200多萬元;為全縣因各種事故中年喪子的獨生子女父母587人,每月發放1000元特別關愛金;從今年起至2016年,共計新增投入30多億元集中辦好農村10萬人飲水安全、100萬平方米保障房建設等22件民生實事。
更讓人感慨的是璧山近年來着力完善人一生中各個重要節點的高標准服務體系。從孩子出生開始,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教、就業、居住、看病、購物、娛樂、健身、養老、殯葬等一批精准服務項目正加緊建設,璧山中學、翰林莊養生文化村、重醫一院護養中心等項目已初具規模。
城市方位
7月15日是璧山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天。今天璧山區正式掛牌。璧山自唐代至德二年建縣至今,已有1257年的歷史。站在“縣”“區”的歷史節點,回望千年滄桑,遠眺未來之路,璧山從未像現在這樣擁有如此眾多的機遇和可能。
然而,璧山的治理者們並未陶醉在升級的喜悅中,又開始新的忙碌和奔波。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撤縣設區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換塊牌子、變個稱呼、提個級別,更是發展坐標系的重新定義。在這個歷史時刻,璧山的領導班子深感責任大于喜悅;想得更多的是怎樣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工作狀態、工作質量與行政區划調整同步提檔升級。
找准發展坐標,明晰前進方向。目不及遠,不致千里。在深入貫徹党的十八大精神進程中,重慶市委、市政府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確立了“科學划分功能區域、建設五大功能區”的發展新戰略。這是按照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運行規律,立足重慶發展正處在“四個關鍵節點”,同時又面向未來,勾勒出的城鄉發展新版圖,是重慶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五大功能區域划分,必然開啟一場全面重構的深刻變革。
城市發展新區地處成渝經濟區戰略腹地,是重慶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支撐,是全市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作為佔據“城市發展新區”區位制高點的璧山,必將邁上更高台階。此次區划調整,實質上是市委、市政府加速推動城市發展新區的重大舉措,升區后的璧山與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拓展區將實現從“組合”到“融合”的提升,同城效應會逐步顯現,在全市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上,璧山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重慶市領導鼓勵璧山,要努力成為城市發展新區的重要增長點,走在城市發展新區乃至全市前列。為此,剛結束的璧山區党代會決定,未來幾年將着力建設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生態宜居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統籌城鄉先行區,打造和美璧山,努力實現成渝經濟带中間窪地的璧山隆起。要積極做好承接都市核心區和拓展區功能轉移這篇大文章,有步驟地承接產業轉移、人口轉移和功能疏解,合理分擔都市核心區和拓展區城市功能;在統籌“四化”協同發展上下大功夫,促進產城融合,進一步把工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着力構建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
城變之道
前瞻未來搶機遇,創新驅動謀發展。細讀璧山區党代會報告,不難發現這個新區在未來將求解三個難題:快速城鎮化與市民宜居的矛盾,加速工業化與生態環保的矛盾,城鄉發展如何協調同步的問題。破解難題的路徑選擇和戰術突破尤為關鍵,璧山明晰地選准了自己的城變之道:
——以“低碳、便利、宜居、舒適”為城市建設價值取向,創造獨具魅力的秀美綠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形態。城市公共綠地達到200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50%;形成“一河三湖九濕地”構架,城區水面比例提高到10%,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回用率達到50%;合理布局古建築空間,修繕、建設60萬平方米古建築,薪傳璧山文脈。
——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站不直、走不遠”,用前瞻性眼光謀划綠色工業群。在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醫藥三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培育機器人產業和低碳包裝產業。加快傳統工業園區向生態工業園區轉變。以產業共生和產業生態學為核心,加強自然、能源、原料、物流、水流、信息和建築設計,發展“混血經濟”,破解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作為重慶統籌城鄉的前鋒,璧山根據自然稟賦和環境承載力將全區分為璧中城市區和璧北、璧南、璧西生態區。三個生態區將圍繞城鄉統籌、道口經濟、涵養生態、提供生態產品、鄉村旅游、小城鎮建設開展工作;完善街道與鎮結對帮扶制度,合理設置鎮街最低財力保障線,推動城市要素向邊遠鎮轉移。
去年以來,“新絲綢之路經濟带”和“長江經濟带”兩大國家戰略相繼提出,處在疊加效應下的重慶,五大功能區域建設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正如火如荼。把璧山撤縣設區放在“兩带”背景下思考,我們理應予以足夠的猜想空間:按照區域發展的邏輯和經濟運行規律,作為城市發展新區的排頭兵,璧山將迎來重大基礎設施的快速推進、各類資源要素的整合集聚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全面躍升,由此带來的經濟、人流、物流、文化將產生聚合式“蝶變”。
國家宏觀經濟的新布局,重慶經濟版圖的新定位,自身發展路徑的新設計,行政升區后的新狀態,讓我們相信:璧山的未來,值得期待!新華社記者 劉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