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結束天津行後,更高層的官員相繼走訪亞洲,如: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印度,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接着副總統賀錦麗將於8月下旬赴越南與新加坡訪問。可見天津會晤並未能降低中美的緊張關係,儘管拜登政府「微調」了對中政策,但美國仍持續加強對中國的圍堵遏制戰略,其中尤其積極在東南亞地區部署,預示着將持續在印太地區強化與中國的競爭。無論如何,中美雙方都希望確保彼此關係存在「護欄」,使競爭不至於演變為衝突,若能如此,對中美及世界都不是壞事。
中國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
舍曼在返美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拜登政府的策略是希望加強與盟友合作夥伴的關係,以便在「制中」政策上採取一致的行動,由此可見,拜登的對中戰略主要還是依賴結盟為主,操之在己的部分並不多。然而,依賴盟友一起來「制中」的政策有其局限性。尤其拜登將美中關係定位為一場無法共存的零和競賽,要盟邦選邊站,恐高估了美國的影響力,而低估了盟邦「棄美投中」的可能性,美國所寄望的「制中聯盟」並沒有想像中的固若磐石。更何況,美國單憑自身實力要與中國達成協議,不作出調整或妥協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美國「開清單」,可視為一種單純的試探或「切香腸式」的徐進,北京深知美方不會全盤接受,而是體現底線思維。即使如此,中國仍將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保持外交手腕的靈活性。甫對舍曼送客,即派出新任駐美大使秦剛上任,並發表語氣溫和的演說,可見中國對美政策仍是立場堅定、手段彈性,相當有助於今年10月中美領導人習拜會的促成,簡言之,中美雙方的直白坦率及合縱連橫,約莫是為未來的高層會晤累積籌碼與創造條件,短期內應不會給對方「和顏悅色」。然而,美國應對中方除了組建「制中聯盟」外,更重要的仍須仰賴自身實力,而在某些方面諸如經濟與國際安全問題上又必須北京的配合與合作,此乃美國當前對中政策不乏充滿矛盾與困頓之處。
正因如此,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首站至新加坡訪問,在出席英國設在新加坡的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所舉辦論壇時表示,美國願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此一說法立刻讓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感到驚訝。究竟原因何在?在高舉「反中」「制中」大旗半年後,拜登已準備改善美中貿易關係,日前的中美天津會晤,亦不乏有尋求務實的既競爭又合作的迹象,更何況美方也不想走向實質的對抗。為了配合拜登的「微調」新政策,美國國防部當然要作出必要的調整,但此項調整是「有原則的」。正如奧斯汀與新加坡防長黃永宏一致指出的,亞洲必須建立一個基於原則的區域安全秩序,準此任何國家都必須尊重他國的自由航行權。為了避免北京誤會奧斯汀此行訪問新、越、菲是要鬆動中國與周邊鄰國的關係,奧斯汀除了倡議美中建立「建設性關係」外,也在新加坡的演說中強調,美國不鼓勵東南亞國家選邊站。
總之,儘管美軍將在印太地區投入更多的資源與人力,也更需要與解放軍建立「危機溝通」機制,用以對突發事件或危機作出因應與處理。國際政治學大師摩根索主張,政治現實主義不能把一般的道德原則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應用在國家行動上。而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存在着內在的矛盾,憑藉實力、聯合盟邦與建立雙方關係的「護欄」,均是符合現實主義的手段,但是若將美中競爭提升為意識形態與制度的零和博弈,即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其實,當前中美關係最需要的,是正確判斷對方的意圖與目標,溝通即更加重要。在天津會晤之後,中美均表達後續會談的可能,雖然天津會晤並未談及習拜會的議題,但可以預期主管經貿與外交的高層會晤勢將持續登場,用以循序漸進地累積成果,並達成雙方都樂見其成的兩國高峰會。在此之前,中美雙方將會致力於避免發生比制裁更實質惡化的情況,特別是在南海與台海地區擦槍走火,使得彼此高層建立溝通與管理的機制益加顯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