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觀察】從拜登「百日演說」看中美關係

2021-05-24 01:44
來源:香港商報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百日前夕,應邀到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他表明了與中國在廣泛領域抗衡的姿態,強調美國正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競爭以贏得21世紀。在外交上將矛頭對準中國,對俄羅斯則僅輕輕帶過;對於大眾所關注的美中關係議題,他重申與中國競爭,但不尋求衝突。他還強調將在所有領域捍衛美國的利益,特別是承諾要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有效反擊、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繼續為人權與自由發聲。百日新政後,拜登政府確立了以「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來定義美中關係,但在現實層面,三者不是平均分的。在對中戰略設計中,競爭面尤其是對抗面的比重看似最大,無怪乎,有不少專家學者稱謂「動用全政府、全社會、全方位、全世界的力量與中國競爭」。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遏制中國崛起

 自從拜登上台以來,權力平衡、有效嚇阻及競爭下共存已蔚為其外交團隊的政策方針,但由於「遏中」考量及反對中國在印太地區享有與其經濟力量相當的勢力範圍,因此拜登政府認為,特朗普任內對中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缺乏整體有效的手段。正因如此,拜登政府採取部分特朗普對中的強硬措施,持續以關稅、制裁中國科技企業為工具,更升級在印太區域的軍事存在。但是在盟邦與多邊主義議題,拜登改採結合盟友與選擇加入多邊來共同因應中國。因此,拜登的此項「百日演說」,已體現其強烈的企圖心,在對外關係上基本沿襲特朗普路線,以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重視盟邦關係並強調回歸國際領導地位,但並未作出太多承諾。

 儘管在上台「百日演說」中,拜登屢屢提到,中國快速崛起,將成為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最大挑戰,強調美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全球經貿主導權的爭奪戰,而是不同制度的世紀對抗。美中雙方的高度競爭關係,將是未來的新常態。具體而言,在外交方面,拜登的「百日演說」主要提到中國與俄羅斯,認為美國將與中、俄兩國及其他國家競爭,以贏得21世紀。拜登強調美國反對中國不公平貿易的做法,但卻未提到台灣、香港、新疆等問題,顯示美中雙方之間的經貿談判可能會在不久的未來登場,而必須預先營造較佳的談判氛圍。此外,拜登還批評俄羅斯透過電腦科技干預美國大選,及其他反民主措施,但認為雙方已透過對等的方式解決彼此間的歧見。

 究竟當前的中美關係是否仍以競爭為主軸?試觀拜登上台以來,從經濟振興、推動稅收、國際結盟、抗衡中國、改造供應鏈到氣候變遷,全面展開施政藍圖,其中最受關注的美中關係的定位,恐難脫「競爭對抗大於合作」的評論。會有如此的認定,主要因拜登在上台百日內快速地將其競選時疾呼的美中「競爭性共存」概念予以具體化。尤其白宮於3月3日頒布《國家安全暫行綱領》,明確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戰略性競爭」關係,並且坦承美國的國安目標即是要強化本身實力聯合盟友,最後確保勝出。

 中美關係合作面最大

 尤有進者,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於4月21日更以極懸殊的跨黨派票數,通過逾280頁的《2021年戰略性競爭法案》草案。該法案擺明了美國的競爭對象只有中國,也偏差地認定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就是中國打算「稱霸」全球。在此背景下,該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從經濟、科技、國際話語權、供應鏈移轉、數字能量、對抗假消息到強化與包含台灣在內的盟友合作等方面,全面啟動與中國的競爭性對抗。尤其該法案歸納了自特朗普以來美國對中態度的轉變,並揭露未來的全方位抗中競爭路線。以該法案的複雜程度,可能在拜登上台前後即已着手草擬。

 總之,中美對抗已邁入第四年,拜登雖然不像特朗普,動輒就威脅要制裁中國,但雙方直來直往的競爭,恐難以避免。然而,弔詭的是,中美關係的基本盤卻是合作面最大。往昔經貿關係被稱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兩國經濟聯繫迄今依然密切。新冠疫情之下,中美經貿合作仍逆勢成長,例如2020年中美貨物貿易額為5800多億美元,同比成長超過8%。國際事務層面,無論是因應氣候變化、控制疫情抑或重振全球經濟,若無中國的參與和合作,美國的國際戰略雄心是難以實現的。更何況,中美是因應共同挑戰和維護全球秩序的兩大支柱,若能為中美之競爭設下原則並注入正面因素,通過加強對話並重建政治互信及擴大合作,應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