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新力量】粵語夾雜英語有光AI識別無難度 溫豪夫﹕冀成年輕人創業榜樣

2021-03-29 01:06
來源:香港商報

 AlphaGo於2016年打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掀起全球熱話,也令AI浪潮席捲。在這個時間點上,本港AI初創企業有光科技(Fano Labs)在經歷了數十種產品方向嘗試後迎來曙光。唸電子工程學出身的有光科技創始人兼行政總裁溫豪夫博士,決定深耕語音識別(ASR)及自然語言處理(NLP),以客戶服務為切入點,搭建企業與客戶有效的溝通橋樑,為社會創造價值。

 香港商報記者 邱媛媛

 與常規創業者不同,從小就對各種科技感興趣的溫豪夫,一直心存創業夢。臨近本科畢業時,他的老師兼其後博士導師李安國教授問他:「你為什麼想創業?」他回答說,當年深受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之一喬布斯的啟發,希望用技術給社會帶來影響,為社會創造價值,並認為成為喬布斯那樣的人是很酷的事。

 雖然創業信念堅定,但尚未有具體目標的溫豪夫,選擇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取得博士學位之際,恰逢港府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他決定申請,結果獲得一筆不菲的創業啟動金,順理成章於2015年成立有光科技,其後陸續得到維港投資及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的資金支持。

 得到政府維港投資阿里巴巴資金支持

 雖然有技術,但如何將技術演變為一個產品,又如何在充斥競爭的社會站穩腳跟並不容易。溫豪夫坦言,公司成立之初,做過大數據、文本處理,還有語音技術等各種AI領域的技術嘗試,但難點不在於什麼技術,而是在哪裏能找到應用市場,所以公司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嘗試超過十種不同的方向,但都失敗了。

 AlphaGo一戰成名引發全球熱議AI,溫豪夫也在一次次與企業溝通中發掘商機,覺得公司可以客戶服務為切入點,用AI去幫助企業服務客戶,既省企業成本也提升企業口碑,並能令客戶的問題即時得到解決,這與公司的目標不謀而合。

 在技術領域,現時有光科技有四大塊,包括聲紋技術、語音識別、自然語音處理及文字變成語音。「有光是全世界唯一一間專注做混合語音處理的企業。」溫豪夫如是說。

 溫豪夫解釋,以往語音識別都是單一的只能識別中文或英文,但若一個句子中同時存在英文及中文,例如港人會說「食lunch」,這樣的情況就識別不出來。再者,還有口音問題,比如印度口音、菲律賓口音、港式口音等等。以英文舉例,在香港說純正英音或者美音的佔比不到5%。所以有光科技可以在該領域大展拳腳,處理混合語言「1+1=1.5」的問題,「可能過往大家覺得做小語種的混合語言處理是件愚蠢的事,但事實不然,這裏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現時有光可以處理20多種小語種加各種方言混合的語言,並還在不斷開發中。

 搭建企業與客戶有效的溝通橋樑

 事實證明,有光選擇以客戶服務為落腳點,具有龐大的市場商機。溫豪夫舉例道,現時有光與香港最大的一間移動業務運營商合作,幫助運營商即時處理客戶電話、作出反饋及分析電話內容的解決方案。

 他解釋道,移動運營商平均每個月有將近10萬個客戶電話,若按人工速度去處理既耗時又增開支,同時公司的管理層也無法知道客戶的真正訴求。於是有光為其設計了一個系統,讓AI去聽上萬條電話錄音,並去分析人工客服的服務質素,之後統計內容類型整理成報表予管理人員查看及跟進。與此同時,在投訴電話中也能即時發現客戶是否要換台等問題,AI可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跟進,處理留存問題。

 「我們現在推出最多的產品就是搭建企業與客戶的溝通橋樑,洞悉錄音令雙方的問題有效解決。雖然做的是針對企業的業務,但變相受益的是消費者。」溫豪夫說。

 他續稱,有光與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也有合作,具體來說是監聽銀行銷售人員在售賣理財產品過程中是否合規,是否有將風險向客戶交代清楚。同樣地,若是以人工方式來聽銷售過程的錄音耗時太長,無法即時發現問題,但通過AI就可在銷售完成的十分鐘內知道結果。

 此外,有光也為運輸署設計了一個產品,讓每天打來反映交通路況信息的語音電話即時生成一個文字紀錄,並準確註明時間地點事件,此舉令相關人員方便確認及跟進,並且能快速通知大眾。

 創業要不斷思考和努力

 近年港府全力推進本港金融市場的數碼轉型,金管局亦推出監管科技(RegTech)白皮書,冀本港2025年前成全球領導者。溫豪夫表示,有光科技在去年的金融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中獲得金融科技大獎,今年將繼續推進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包括幫助銀行等金融業界去改善服務質素,提升服務質量。此外,有光也會加強在語音識別產品Callinter Lite的研發,該產品現時在Zoom上能找到,但目前還在試用期,僅支持粵語及英文,未來會加入更多語言。

 初心不改方能恒久致遠,有光創立時間不長,但溫豪夫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港交所(388)獨立上市。他坦言,現時在香港上市的新興IT企業不多,真正誕生於香港本土的更絕無僅有,雖然港府鼓勵年輕人創業,推動創科發展,但年輕人始終需要一個Example(範例),讓他們意識到這件事是可行的,整個社會亦如是,「我們的目標是能成為年輕人及這個社會的一個Example,去傳遞我們的社會影響力」。

 溫豪夫寄語現時想投身於創業的人,在開始前問自己「真的要創業嗎?假設在未來一年都顆粒無收,是否還願意繼續?」他表示,很多創業者的失敗不是敗給市場,而是敗給自己,一放棄就什麼也沒了。不過,只要願意去思考,願意去努力的話,遲早會搞得掂心之所想,才會有幸福感。雖然有不少挑戰,但何嘗不是為成功積累經驗。(系列之三)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