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公布,就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課程和評估,向學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問卷調查;若方案獲接納,最快9月份新學年便會實施。這份由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提交、名為「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迪多元」的最終方向性報告,透過優化中文、英文、數學、通識四科,可釋放課時概念上共約250小時,從而更好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興趣、需要、抱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21世紀學生應具備的價值觀和素質。其中,坊間最關注的,乃是通識科將會如何改革。
通識科作為香港一個全新科目,自推出以來一直爭議不斷;近年來,要求通識科改革之聲更是空前高漲。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是警方昨總結指,修例風波至今共有逾萬人被捕,當中居然多達四成是學生;同樣令人震驚的是,被捕者裏面不乏教師身影,有的甚至率領學生一起進行違法活動。有鑒於此,人們不禁要問,到底香港教育制度出現什麼問題?通識科作為探討社會議題的學科,自然成為關注焦點。的確,愈來愈多情況反映,這個科目被嚴重政治化,縱然《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列明,教育工作者「應尊重法律及社會接受的行為準則」,「與學生討論問題時,應盡量保持客觀」,但實際上,通識科卻被不少「黃師」公器私用,以此宣揚一己政治理念,單向灌輸、荼毒學生,例如所用教材便極盡偏頗、引用了不盡不實的假新聞,甚至出現具引導性、有違道德常識的試題。通識科出現問題,執行上偏離教學專業,是鐵一般的事實,故必須予以糾正優化。
報告提供的通識科優化建議,做到對症下藥。這包括:通識科未來須與其他科目看齊納入課本送審機制,須加強全港通識教師的師資培訓,須加強學校自我檢視和內部質素保證和問責的機制,須加強教育局和考評局在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的共識與合作,以確保課程目標和理念與評估一致;凡此種種,都回應了社會對通識科的疑慮,全面加強當局為通識教育的把關角色與功能。另外,縮減課程內容、改善或精簡專題探究、釐清課程範圍、訂明重要概念,亦與其他開辦類似通識科的地方看齊。至於恆常檢視課程內容,不建議以新近發生、尚在發展中的事件作為探究題材,亦屬理所當然,畢竟前提有誤不全的話,則不能得出準確結論。說到底,校本雖是香港教育制度的核心,但不代表因而「無王管」,出現嚴重「教壞學生」情形都坐視不理。循教材、師資、學校、評估等多方面做好上下游的監管與問責,有助確保莘莘學子讀好書、做好人。當中,課程內容建議分為三大主題,包括「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也讓學生準確掌握當今局勢,及準確掌握自己在地球上的身份與位置。
通識科改革絕對事在必行。問卷提議了通識科多個新名稱,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等。報告已歸納了科目未來框架,至於具體細節、最終决定若何,仍賴社會特別是各學校積極發表意見,好使教育及香港下一代朝正確方向發展。(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