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華僑創業史 見證潮汕人拼博進取「紅頭船精神」

2020-12-09 10:19
來源:香港商報網
    停泊在樟林古港內揚帆起航的紅頭船,見證了三百多年來潮汕先民下南洋的悲歡離合;駐足陳慈黌故居回望潮汕藉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行走在潮汕民居的典範南盛里街巷,品味獨具「潮」「僑」文化特色的傳統民間建築群落;看望戰鬥英雄麥賢得,在秦牧故居與文學家近距離接觸;參觀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和亞青會建設場館,了解汕頭日新月異的發展;走入當地知名家具企業華茂集團,了解復工復產情況。參加第十一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採風行的作家們,深入觸摸汕頭城市發展的脈搏,了解燦爛的潮汕華僑歷史文化,感受新時代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的「汕頭精神」。
 

    樟林古港:一部潮汕先輩下南洋的歷史
 
    要探究汕頭華僑文化的悠久歷史,就不能不提位於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的樟林古港,當年前往南洋諸國的華僑先輩60%以上都是從樟林古港出發,踏上下南洋的艱難謀生之旅。
 
    作為海絲源頭和紅頭船的故鄉,現在呈現在作家們面前的樟林古港,已經是環境整治和保育活化後的面貌。由於河道泥沙淤積,樟木古港已無法直通大海。然而,透過停泊在港池內的大型仿真景觀紅頭船,仍能感受到當年這裏海外貿易的繁榮,仿佛依稀可見潮汕先民出海謀生的身影。
 
    經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作家們才知道紅頭船的歷史由來。原來,作為清代潮汕人民遠渡重洋的遠洋商船,因船頭油刷朱紅色而得名。據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為便於登記、管理、收稅,要求各省船隻在船頭、船尾和桅杆上半部塗上不同顏色,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排序,廣東在南方,屬「火」,塗上紅色。
 
    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樟林古港達到全盛期,號稱「通洋總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三個起源地之一,紅頭船由此成為潮汕地區的象徵,並誕生了勇立潮頭、自強不息的「紅頭船精神」。
 
    為了讓今日的潮汕人、海外華僑記住先輩下南洋的歷史,記住鄉愁,自2007年以來,樟林古港環境綜合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逐步推進,對古港河逐步展開水體環境整治,以「一河兩岸三廣場多節點」的規劃設計理念,對樟林古港進行全面環境綜合整治,建造了南粵古驛道少年兒童繪畫藝術牆和大型仿真景觀紅頭船,樟林古港保育活化工作駛進了飛速前行的快車道。
 
    現在樟木古港內的大型仿真景觀紅頭船,是按照1971年在樟林古港河床出土的紅頭船殘骸按1:0.8比例建造的,英姿矗立,作家們紛紛在此合影,希望將潮汕人的「紅頭船精神」帶回家。

    「八街六社」 :走近課本中的秦牧
 
    作為當年粵東「通洋總匯」的百載商埠,圍繞樟林古港,逾百年前,新加坡華僑就在這裏進行早期的房地產開發,建立起佔地逾80畝的「八街六社」片區,為樟林古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當天,作家們饒有興致地走入位於「八街六社」片區的秦牧故居,與文學家秦牧來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在採風團成員、天津市作協副主席、文學院院長武歆看來,以前秦牧生活在他們的中學課本裏,今天才得以與這位文學前輩近距離接觸。
 
    秦牧故居是一座「四點金」(潮汕傳統民居稱法)四合院,有近百年歷史。秦牧生於香港,3歲時隨父母移居新加坡,13歲時隨父親回國,便居住在故鄉觀一村這座小四合院裏, 17歲離開故鄉。雖然僅僅在這座民宅生活五年多時間,但樟林是他心中最深愛的故鄉,《故鄉裏的紅頭船》、《故鄉的女神廟》等膾炙人口的著名篇章,就是他對故鄉的記憶。
 
    這裏除了有著名文學家秦牧故居,還保存著潮汕民居的典範南盛里,古海絲船貨貿易的代表新興街棧房和愛國僑領蟻光炎、蟻美厚故居,潮汕建築與蘇式園林結合的代表西塘園,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天后宮」。
 
 
    樟林古港片區,文化底蘊深厚,至今仍傳承保留著潮汕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傳統風俗、傳統文藝,也因此被譽為潮汕歷史文化的縮影。為進一步豐富樟林古港人文體驗內涵,增強遊客對樟林古港認知的歷史縱深感和立體層次感。當地政府對樟林古港片區進行了貫通改造,規劃設計精品文化旅遊環線。遊客徜徉在古巷道內,聽潮樂、觀潮劇、看潮繡,也可品嘗到地道的潮汕工夫茶和特色小食。在樟林古港博物館內展示的出土文物、雕刻塑像、圖片展板,則述說著象徵拼博不息的潮汕紅頭船文化。

    陳慈黌故居:承載一個家族南洋奮鬥史
 
    為了解老一輩潮汕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採風團作家們走入位於汕頭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這座「嶺南第一僑宅」龐大建築群,成為潮汕百年華僑文化的縮影。
 
 
    當天作家們參觀的是陳慈黌故居中規模最大,最具帶代表性的一座善居室,佔地面積6800多平方米,歷時17年仍未完工,共有廳房202間。其建築結構是潮汕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駟馬拖車」式建築,同時還仿照京城皇宮宅院體制建造,可與皇宮媲美,故有潮汕小故宮之稱,現在這裏成為許多華僑後代「尋根之旅」的一個地點。
 
    作家們在這裏,不僅能欣賞「嶺南第一僑宅」的恢宏氣勢,更重要是在這裏走近一個潮汕家庭在南洋的成功奮鬥史,揭開潮汕人與潮汕文化的秘密。
 
    陳慈黌是個傳奇性人物,泰國華人都稱他為「慈黌爺」。陳慈黌的父親陳煥榮白手起家,打下家族事業基石,陳慈黌則真正創下商業江山,在二戰前居泰華八大財團之首。
 
    同時,陳慈黌也是老一輩潮籍華僑在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先驅之一,他慷慨出資,前後築橋修路,還帶頭捐資疏浚溝渠用以幫助農民灌溉,同時興辦學校,讓適齡學童都能免費就讀,由他獨資創辦的隆都前美鄉成德學校,是粵東地區最早的僑辦學校。

    亞青會主場館將成汕頭新地標
 
    當日下午,採風團一行來到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簡稱華僑試驗區)。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簡稱亞青會)主場館項目位於華僑試驗區塔崗圍片區翠峰路東側,面朝大海,工地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據施工方中建八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亞青會主場館項目與汕頭大學東校區一並規劃建設,規劃總用地面積1551畝,總建築面積約8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70億元,分四期進行建設,項目一、二期在賽後移交汕頭大學使用。項目一期為場館區(「一場兩館」),用地面積約365畝,建築面積約14.6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一座2.2萬人規模體育場、一座8000人規模體育館(含訓練館)、一座會議中心、一個訓練場等,計劃於2021年5月底前建成。建成後首先將用於亞青會開(閉)幕式和賽事主場館(田徑、體操比賽項目)的舉辦。目前工地上有上千名工人24小時分班施工,確保如期完工交付。
 
    據悉,亞青會於2021年11月20日-28日在汕頭市舉辦,預計有3000名左右的運動員參加18個大項的比賽。亞青會主場館項目整體外觀為「飛舞的浪花」造型,寓意汕頭「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建設後將成為汕頭地標性建築。
 
 
    汕頭華僑試驗區於2014年9月15日由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和「文化」為核心概念的國家級發展戰略平台。根據國務院批覆,華僑試驗區重點打造「一平台二基地三中心」,即構建海外華僑華人聚集發展創新平台,打造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和對外傳播基地,建設跨境金融服務中心、國際採購商貿物流中心和旅遊休閒中心。大力發展九大產業,即跨境金融、商務會展、資源能源交易、文化創意、旅遊休閒、教育培訓、醫療服務、信息、海洋等產業。
 
    試驗區規劃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約55平方公里,包括東海岸新城、珠港新城、南濱新城、保稅區、廣澳港區和廣澳物流園區。直管區面積約28.82平方公里,包括東海岸新城和珠港新城。直管區現有在建項目42個,年度投資計劃164.07億元,截至10月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2.77億元(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2.34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93.11%;直管區存量登記註冊企業728家,總註冊資本459億元。

    看望 「人民英雄」麥賢得
 
    當日下午,採風團一行專程來到居住在汕頭城區的「人民英雄」麥賢得。作家們剛一到達海軍家屬院,一位頭髮花白的高個老人迎了出來。他就是麥賢得,1945年12月生於廣東饒平,原91708部隊副司令員。在1965年著名的「八六」海戰中,他在彈片飛進頭部、腦漿外露、鮮血模糊雙眼的情況下,堅持戰鬥3個小時,憑著驚人的戰鬥意志和過硬的本領素質,成功排除故障,確保了機器正常運轉和艦艇安全。麥賢得的英勇戰鬥事蹟被媒體披露後,在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鋼鐵戰士」。55年前,麥賢得獲「戰鬥英雄」稱號,半個世紀後又獲黨和國家首次設立的「國家榮譽」表彰。期間,他獲得榮譽、表彰無數,先後受過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養著蘭花的小院裏,老英雄麥賢得與作家們一一握手、拍照留念。進到內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為麥賢得等佩戴「人民英雄」國家榮譽勳章的照片映入眼簾。在眾人嘖嘖的景仰聲中,麥賢得謙虛地說:「我不是什麼英雄,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他請大家坐下來,泡起潮汕工夫茶給大家喝。
 
    採風團團長、著名作家蔣子龍也曾當過海軍,兩人聊著聊著,各自掏出已經有些發黃的上世紀60年代軍人證,共同回憶起那段難忘的海軍歲月。老英雄近年的病情雖然有所好轉,但每天仍需要治療才能入睡,為了不過久打擾他的休息,喝完茶後大家開始起身向老英雄話別。這時,只見蔣子龍與麥賢得來了一個緊緊相擁,老戰友式的話別令全場為之動容。(陳績盛  李苑立 黃裕勇 朱樺 賀爾達 吳志雄)

    採風團成員名單
 
    團長:
 
    蔣子龍: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作為「改革文學」的作家代表,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陳世旭:江西省文聯原主席兼作協主席,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徐  劍:火箭軍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原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王久辛:《中國武警》主編、大校軍銜。首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
 
    鮑  十:《廣州文藝》雜誌原主編、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張藝謀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原作者。
 
    武  歆:天津市作協副主席、文學院院長。
 
    邵  麗:河南省文聯主席、省作家協會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金仁順: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電影《綠茶》的編劇。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