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集】港應以新思維融入灣區發展

2020-12-07 01:44
來源:香港商報網

 學研社成員 文武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受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由政府資助企業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北上工作。但這項計劃被一些人理解為「送走」本地人才,掏空香港,邊緣化香港,擔心香港會因此受到不利的影響。其實,這種看法明顯較偏狹,大灣區發展是國家重點政策,香港也包括在大灣區之內,而香港未來能在這項國家政策中受益多少,則取決於今日融入大灣區的程度有多大,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就是讓香港融入大灣區的一項措施,香港社會必須以新的思維看待這些融入大灣區的政策。

 政府支持港青北上

 施政報告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當中1600個為一般職位,400個為創科職位。月薪至少要1.8萬和2.6萬港元,政府會分別補貼1萬港元和1.8萬港元,最多18個月。

 此外,民政事務局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為有意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並進一步回應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預計由民政事務局批出約1億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

 這些措施公布後,引起社會熱議,有一部分人並不理解政府的這些政策措施,將計劃看成是把香港最寶貴的人才「送走」,覺得是掏空香港、邊緣化香港的政策,會令香港失去未來。

 這種觀點並不新鮮。過去在粵港澳的發展合作方面,香港社會有一部分人對於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競爭關係較為關注,尤其是香港與深圳、廣州這兩個超級城市的競爭關係較為敏感,不希望香港在競爭中失去優勢,因而一方面希望香港特區政府採取更多的自我保護措施,防止香港的資源、人才、資金流向珠三角地區,另一方面則期望中央能採取措施,抑制珠三角城市的發展,以保香港優勢。

 港應把握國家機遇

 但是,時至今日,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如果香港社會繼續任由這種偏狹的觀點主導,則將會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其中一個重大障礙。香港有必要更新觀念,理解好國家的大灣區發展戰略,以拓展香港未來發展之路。

 大灣區發展是一項國家戰略,香港也包含在大灣區發展戰略之內,香港社會如果能夠意識到大灣區7000萬人口的區域如果高速發展起來,將為香港帶來多大的利益和發展機遇,就不會反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政策。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香港應該要把握住國家支持的重大機遇。

 中國有句古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中國傳統智慧中的精華,意思就是實現了和諧,則萬物可以生長,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則無法發展、繼續。五音調和則百樂生,五味調和則能變化出各種美味佳餚。大灣區的發展也是一樣,香港、澳門,以及內地的九個城市如果能融合起來,協調發展,那麼前景光明;如果一味只講競爭,同質發展,互相削弱對方,則無以為繼。因而,香港未來在大灣區內能有多大的發展,就取決於今日香港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大灣區,與大灣區各城市協調發展。

 香港發展將上新台階

 從香港過去發展的歷史看,也是這個道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借助內地改革開放先發展起來。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香港有大量企業、工廠遷往內地發展,珠三角地區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但這不能夠視為掏空香港,因為與此同時,得益於珠三角地區的發展,香港逐步轉型為以金融、航運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得到更大的發展。

 今天,深圳、廣州的經濟規模已超過香港,深圳的科技產業更已成為區內最強的發展動力。但香港並沒有因此被邊緣化,香港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國際金融中心,而且,相信未來大灣區發展將會令香港再上新的台階。

 政府資助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創業,既是服務大灣區發展,也是在推動香港發展。大灣區發展為香港青年創造了大量的機會,但目前兩地的薪金收入差距成為最大的阻礙,政府提供支援,為青年架起橋、鋪好路,這不是一項好的政策措施嗎?同樣,得益於兩地薪金差距,香港在吸引內地青年才俊方面仍有較大的優勢,香港仍然可以發展起自己的優勢產業,創造新的發展。

[責任編輯:劉亞寧]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