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邁上開發建設2.0階段 串珠成鏈打造大灣區科創帶

2020-11-11 11:45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日前印發。商務部亞洲司司長彭剛介紹,未來,知識城將在知識驅動、創新引領,智力集聚、技術領先等方面積極突破,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中新雙方和粵港澳地區協同發展,發揮作為區域核心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陳越華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廣東將支持知識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創新極,推進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創新載體串珠成鏈打造大灣區創新帶。支持知識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孵化和轉化平台,重點打造面向港澳的示範性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價值創新園區等。

 今年恰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中國新加坡廣州知識城建設10周年和升級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2周年。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商務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商務部11月11日召開中新廣州知識城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規劃》相關情況。

 商務部亞洲司司長彭剛介紹,廣州知識城項目在前期中新合作基礎上,於2018年11月正式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已成為中新共建「一帶一路」的新亮點和新方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平台。發布實施《規劃》是深入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體現,亦是全面深化國際產業合作、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更是優化科技投入產出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他表示,《規劃》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4+1戰略定位。未來,知識城將在知識驅動、創新引領,智力集聚、技術領先等方面積極突破,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促進中新雙方和粵港澳地區協同發展,發揮作為區域核心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共同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彭剛表示,將指導做好《規劃》實施方案,細化《規劃》要求,明確重點任務,從匯聚知識型人才,發展知識型經濟,打造知識創新高地,吸引國際創新人才等方面精準施策,深入推進開放合作,切實推動有關合作落地見效,更好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總之,首先要練好「內功」。其次是依託中新雙邊合作機制,加強雙方政策、規劃對接,深化知識產權、優勢產業、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合作。加快推進建設今年9月已啟動的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鼓勵雙方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經濟等合作,推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打造中新合作的新典範。同時,積極開展三方、多方合作,以國際視野謀劃和推動知識城發展,拓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互鑒,打造全球化人才配置平台,樹立開放創新的新標杆。

 重大改革舉措優先在知識城試點

 廣州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表示,目前,《規劃》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他透露,將全面賦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重大改革舉措優先在知識城試點,支持試點實施香港工程建設審批模式,深化「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區塊鏈+商事服務」等營商環境改革。積極推進用地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支持用地規模單列,承接省級用地報批審核權限,探索混合型產業用地供應新模式,推動跨省域購買補充耕地儲備指標和水田指標。加強財稅政策支持,建立知識城專項發展資金,落實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提供跨境發債、跨境投資併購等金融服務。

 同時,將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着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培育高水平研發機構,集中力量打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重點領域創新平台,推動建設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區,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全鏈條。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健全產業孵化育成體系。深化中新全方位合作,建好廣州騰飛園、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一批標誌性項目,鼓勵兩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水平協同創新平台。

 此外,將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中國(廣州)國際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設,積極穩妥開展知識產權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創新,更好發揮知識產權法院、仲裁院、公證處等多元化調解機製作用。促進高端人才集聚,積極爭取外國高端人才審批權限,允許具有境外職業資格的金融、建設、規劃、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備案後提供服務,持續優化子女教育、社保醫療、住房保障等人才服務。

 陳志英介紹,知識城是中新合作高地,簽署合作項目59個,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廣州騰飛園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知識城亦是戰略發展高地,借着共建「一帶一路」東風,知識城開放發展邁出新步伐,全球經貿聯繫更加廣泛緊密,中新、中英、中歐等雙邊合作項目紛紛落戶,先後引進瑞士龍沙、粵芯、百濟神州、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今年舉行三次集中簽約動工活動,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及智能汽車等135個重大項目動工,投資總額超1700億元。

 知識城更是創新創造高地。陳志英介紹,知識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灣核心區域,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重要節點。獲批國家唯一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集聚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100多家機構,去年專利申請量1798件。到2022年,知識城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將達到4.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創新極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創新載體之一,《規劃》提出,知識城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未來如何加大力度支持知識城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它在大灣區的優勢作用?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陳越華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創新極的中新廣州知識城,肩負着重要的使命。接下來廣東省將重點從三個方面支持中新廣州知識城發展:

 第一,支持知識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創新極。推進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等重大創新載體串珠成鏈打造大灣區創新帶。支持知識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孵化和轉化平台,重點打造面向港澳的示範性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價值創新園區。支持知識城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創新樞紐,搭建粵港澳知識產權交流合作平台,探索知識產權專業人才互認機制,提升粵港澳知識產權金融、保險、貿易合作水平。

 第二,支持知識城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將支持中新廣州知識城對標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加快複製推廣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進一步推動下放更多的省級管理權限,支持知識城在知識創造、科技創新、引才用才、知識產權、國際合作、金融服務、產業發展方面出台專項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重點在要素配置市場化、產權保護、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突破性探索。

 第三,支持知識城引進和落地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將充分發揮中新廣州知識城聯合實施委員會雙邊工作機制優勢,加大中新聯合招商力度,依託廣東省領導聯繫跨國公司直通車機制、重大外資項目專班機制,積極推動更多科技創新、高等教育、跨境金融等領域重大外資項目落戶知識城,特別是推動一批跨國企業在知識城設立區域性總部,力促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高質量發展。

 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

 歷經10年的發展,知識城「一核兩心多園」的發展格局已全面鋪開。集聚了王曉東、施一公等一批院士領銜的全球頂尖的生物醫藥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第一條、目前也是唯一一條的粵芯12英寸晶圓製造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園,趙宇亮院士領銜的最獨具活力的「中國納米谷」,寶能汽車、小鵬汽車等全球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為智能裝備產業園加快建設,知識城165個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全年固投超過500億元。廣州市黃埔區區長陳勇表示,未來將積極借鑑新加坡、香港、澳門營商環境先進作法,進一步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整合優化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等優惠政策,在創新驅動、知識創造等重點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加快創建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

 同時,將以最高標準推進開放合作,打造國際合作新典範。進一步深化與新加坡雙邊合作,支持新加坡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城建設協同創新平台、研究院所。加強與新加坡在證券交易、商品期貨、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合作。加強與港澳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合作交流,推進創建粵澳知識先行示範區,探索推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推動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互通,持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產業、科技、貿易等領域的合作,大力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創新示範區。

 還將以最強力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樹立知識創造新標杆。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着力匯聚知識型人才、發展知識型經濟,全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強化科技創新策源,深度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性創新高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兩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陳勇表示,知識城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構建高水平創新平台載體,加快建設航空輪胎動力學、國家納米科技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中國納米谷」、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專業創新載體,推動建設4.6平方公里的知識城科教創新園,推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大學等研究生院、研究院建設,不斷壯大應用基礎研究體系,努力形成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同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取得新突破,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他介紹,每年財政投資25億元以上用於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對企業承擔國家、省、市重大科技項目予以配套支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對企業研發環節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預計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將超過8%。(記者 張麗娟)

[責任編輯:黃鶯]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