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深圳光明區,很多人會想到農場、奶牛、乳鴿。伴隨着深圳改革開放的進程,這裏已悄然發生變化,你很可能會驚呼它的日新月異、驚呼「光明速度」、驚呼「世界一流」、驚呼現代化城市更新中尚留存的鄉愁……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華美蝶變畫卷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黃鳳鳴
農場開疆闢土 一流城區騰飛
1958年初,為向香港供應蔬菜、副食,光明農場由此建立,拉開了耕耘熱土的歷史序幕。位於深圳西北部的光明,農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了它的別稱,荒涼、偏僻,一度刻印在人們對它的記憶裏。
年近九旬的梁鑒時,精神矍鑠,熱情健談。他回憶,1958年春節過後,跟隨廣東省農墾系統的1000多名下放幹部,帶着「辦公桌椅物品」,帶着籌建光明農場的任務來扎根了。他清晰地記得,兩位老紅軍與幾個年輕人討論取名時說:「我們帶着光榮的使命來建設,前途是光明的,就叫光明農場吧。」開荒、種地、蓋房、打井、修水庫、建場部……白手起家、胼手胝足的奮鬥征程;開放包容、勤儉傳家的僑民文化;改革改變、創新創造的光明品質,濃縮在梁老這一代人的歲月中。
40年前,深圳經濟特區的成立激活了這片土地;進入新時期,光明科學城等重大項目又給這片熱土注入新的強大動能。競爭力影響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正在崛起,一座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呼之欲出。
2007年,光明成為深圳首個功能區、2018年光明升級為行政區、202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出台……光明區以時不我待的先鋒意識,從邊郊逐漸走向舞台中心。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向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40年間,深圳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奇跡,蝶變為一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都市。
如果要選擇一個地方,能同時呈現蝶變的成就及深圳經濟特區創業初期的火熱激情,光明區就擁有這兩種氣質。
梁鑒時這批拓荒牛們,不禁感歎到,光明從村姑變成白雪公主了。
一心兩區格局 綠環縈繞更美
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總體空間布局上,將規劃「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科學城總體空間布局。其中,「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兩區」為裝置集聚區和產業轉化區,「綠環縈繞」則是科學城藍綠活力環,以茅洲河綠廊和周邊郊野公園為主體建設活力綠環,為科學城提供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和公共空間。
裝置集聚區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域,將重點布局科學設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三大集群」。
其中,科學設施集群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布局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稀缺性大科學裝置,並為大科學裝置衍生發展提供空間保障;科教融合集群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布局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為科學城輸送創新人才,引入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等大科學裝置及配套科研平台;科技創新集群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布局產業創新條件平台、共享實驗室、產業轉化加速平台等,促進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創新融通發展。
而光明科學城中心區作為科學城綜合服務中心,則定位深圳北部集商業、文化、遊憩、休閒配套於一體的城市新中心。
藍綠活力環將為科學城提供高品質生態環境和公共空間,重點為光明小鎮規劃區域。光明小鎮規劃面積11.4平方公里,總投資300億元(人民幣,下同),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知名特色小鎮。
在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中,最受矚目的是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學兩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其中,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項目預計2023年完成裝置建設,建設內容包括腦解析模塊、腦編輯模塊、腦模擬模塊。該設施建設將極大地提升深圳市生命科學基礎、臨床前應用研究以及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推動深圳市類腦智能產業的發展。
頗為難得的是,光明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藍綠生態本底十分優越,深圳「綠肺」美譽,生態控制線內土地面積佔比高達53%,為國家首批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和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山水林田湖」各生態要素齊全,擁有全市43%的基本農田,公明水庫水面積超過6平方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1.76平方米,「公園之區」基本成型。光明小鎮歡樂田園、大頂嶺山湖綠道建成開放,成為大灣區都市生態文旅新名片。
近年來,光明區持續做好山水文章。今年,光明將新建續建運動森林公園等41個公園,年底全區公園總數將達到254個。不僅綠多了,光明區水也清了,148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並在全市率先完成驗收銷號,提前實現一級支流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探索國際協同 建設世界工程
既然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城,自然少不了國際協同的發展工程。這不僅是深圳的光明,還是中國的光明、世界的光明。
光明主動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攜手國際先進城市、周邊產業大區和科技強區,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搭建全球化、網絡化的協同創新平台,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港澳高校技術轉移實驗室和深港澳創新創業發展基地,吸引港澳優秀科研團隊及創新創業人才落戶光明區,拓展國際科技產業創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構建區域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共同體。
光明正在探索產業和技術跨境合作新模式。探索設立跨境產業專項資金,支持港澳科技成果在光明區轉移轉化;探索拓展國際合作聯合資助計劃,支持在合作框架下實施重大基礎研究聯合攻關;攜手香港、澳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區域,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同時,光明還在建設港澳高校技術轉移實驗室。圍繞重點學科領域,引進港澳高校優秀學科力量,支持建設港澳高校技術轉移實驗室,融合適用港澳成果轉化模式和機制,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另外,光明還將設立深港澳創新創業發展基地。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參與深港澳創新創業發展基地建設,打造深港澳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創新創業交流中心,搭建青年交流合作平台、創新創業項目展示平台,為創新創業提供金融、政策、法律、市場、生活配套等服務,加強創新創業支持力度。
今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出台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落戶光明,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將形成交叉融合的創新鏈條。2020年6月18日上午,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也已明確落戶光明;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光明科學城大數據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正加緊完善項目方案;光明科學城內還布局了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兩所研究型大學;8月18日,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築正式開工。
光明科學城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台、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主引擎」,正乘風揚帆,破浪前行。據悉,光明科學城核心區今年的建設項目已有60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
搭築人才高地 釋放空間土地
在飛躍發展、寸土寸金的深圳,不得不說兩大問題:人才、土地。
世界一流科學城需要世界一流人才。《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其中,推廣使用人才雙聘制度、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快推進技術移民試點等創新舉措,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
光明推出系列人才引進的組合拳:
一是強化「頭雁領航」人才引進和培育。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需求,深化和拓展「鴻鵠計劃」,大力引進「頭雁領航」人才;重點引進和培育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及技術轉化方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頂尖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才,匯聚與產業關聯度高的緊缺型產業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設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機制。
二是組建院士創新研究院。圍繞智能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科學產業等領域,大力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等,組建院士創新研究院,由政府每年提供專項科研經費,採用研究院自主管理、政府監督的運營模式。
三是推行人才引進創新機制。支持新建科研事業單位實行市場化、社會化用人,採用與市場接軌的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工資等靈活薪酬體制;探索通過「薪酬談判制」招募高端人才團隊,建立新型精準引才機制;加快推動技術移民試點,爭取建立技術移民職業清單和積分評估制度。
四是組建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吸引國際學術組織、創新機構和跨國公司在光明區舉辦高水平學術會議等科技交流活動;支持高端專業論壇落戶光明區,提高國際交流水平,塑造國際交流品牌,推動高端科研人才及產業人才在光明區匯聚。
五是打造國際化街區。借鑒新加坡「鄰里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模式,建設功能齊全、品質卓越的綜合體;圍繞國際人才集中集聚區,打造高品質國際化樣板街區,建設國際學校、涉外醫療機構和國際人才服務中心等,為國際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
談到土地,以往看來,光明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不高,2019年地均GDP不到福田區的1/8。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且缺乏可連片開發的大面積產業用地,難以承擔優質大項目落地,亟需探索解決產業配套用地的新模式。
因此,光明做足功課保障空間供給。以土地供給、產業空間建設、載體提升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優先保障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加大創新型產業用房供給,實現創新空間資源優化配置。梳理全區產業空間,開展較大面積產業空間二次開發工作,實現產業用地整體盤活和空間釋放,形成支持產業發展的長效空間保障機制。
為強化創新資源與產業互動共融,光明結合地理空間格局特點,正在構築「一廊(龍大科技創新發展走廊)、三區(科技創新區、成果轉化區、產業發展區)、五集群(原始創新集群、科技服務集群、智能產業集群、生命科學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總體產業空間。
光明加速度 民生更幸福
光明科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拔地而起的代表之一,是深圳這座城市對原始創新動能的渴求。猶如深圳改革開放初期的幹勁,在光明也可以感受到敢闖敢拼的精神,這裏創造了一個個新深圳速度:22天完成科學城啟動區1.82平方公里土地整備簽約,25天完成光明中心區樓村片區2.3平方公里土地整備簽約,26天完成大科學裝置核心區(公明轄區)3.05平方公里土地整備簽約……
同時,光明科學城重大創新載體加速集聚,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首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建設,深圳灣實驗室和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家省實驗室正式簽約落地,AMOLE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創新平台和78個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相繼建成。人才吸引力逐漸提升,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6名,「孔雀計劃」人才48名。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華星光電科研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石墨烯製造業創新中心正積極爭創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與大幹快幹的科學城項目相配套的是,城市環境更宜居,教育、醫療、交通、文化等民生福祉也持續增進。老光明人聲稱,光明有福了!
教育資源更加優質。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深圳實驗學校光明部優質教育資源相繼落地,實現量質齊飛。僅2019年一次性新增中小學學位9540個。截至目前,全區有公辦中小學學位55410個。
衛生醫療更加健全。光明擁有深圳規模最大的公立醫院--中山大學第七附屬醫院;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主體工程加快建設;光明區婦幼保健院投入使用。2020年上半年編制床位2671。全區社康中心總數達到44家。
文化資源更加豐富。佔地面積3.79萬平方米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9月將開館,光明將擁有多樣化的高端文化場所。
交通路網更加暢達。深圳地鐵6號線已於8月18日開通,光明已告別「無地鐵」時代。此外,6號線支線正在建設,13號線正在開展土地整備。
社會治理更加高效。搭建了246個群眾訴求服務大廳(站),全區98%以上的群眾訴求能夠在當天得到解決。
科學賦能、高端躍升、青山綠水、光明無限,承載了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歷史使命的光明區,正在繪製新時期的絢麗藍圖,向世人展示正在發生的華美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