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認為,在現階段的中美博弈中,中方需要更多地從積極的角度發揮引領作用,盡可能多地注入理性和務實的成分。
世紀博弈序幕已經拉開
中新社旗下《中國新聞周刊》最新一期刊登了傅瑩的署名文章《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傅瑩在文中提到,一場世紀博弈的序幕已經拉開,無論中國人是否情願,都已被裹挾其中。需要看到的是,美國已不具備冷戰剛結束時的那種影響國際事務和國際關係的絕對強勢地位,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夠的號召力掀起一場對華全面戰略圍堵和意識形態圍獵的世界浪潮。
傅瑩在文中提到,中美矛盾如今成為國際格局轉變中的一對主要矛盾,兩國之間的緊張態勢主要是由美方主動推動的,試圖挑起在以下四個博弈場上的競爭:制度和價值觀之爭、輿論戰、經濟金融安全之爭以及戰略安全博弈和海上安全較量。
傅瑩表示,在2020年餘下的時間,美國外交舉措必然要受到大選因素影響。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看美國對華態度的演變趨勢,在如何實施新戰略上可以觀察到兩個方向上的推動力:一股力量以華盛頓右翼為主導,主張對抗和「全面打壓」中國,不斷挑動爭論,極力減少雙方各領域交往和持續推動「脫鉤」;另一股相對理性的力量也是存在的,不主張放棄「有限接觸」,希望保持務實關係,督促中方修正自己,改變「違規」和「不公平」做法。
傅瑩分析稱,美國對華政策和戰略的調整帶來的挑戰是嚴峻的。在前述兩個方向的選擇中,前者意味?正面對抗,意圖將兩國關係拖入惡性競爭的軌道,一旦中美滑向局部乃至全面「脫鉤」,美對華採取極端行為的顧忌就會減少,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難度也會增加。第二個方向看似緩和,但是順此發展下去,不能排除美方會持續提高要價,所謂「合規」的壓力從經貿領域外溢到政治和安全領域,將中國規範為美國治下的新全球體系的一部分。
「第三方力量」不容忽視
傅瑩提到,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疫情進一步挑戰全球化思維,主要經濟體紛紛反思和重審現行全球化模式下產業鏈對外依賴的風險。有分析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框架下,有可能會形成以中國(東亞)、美國、歐盟為中心的三大分體系,「三個中心」的形成也會促使國際資本相應調整流向,客觀上助推中美「脫鉤」。
傅瑩認為,在中美戰略博弈過程中,不能忽略第三方視角。中美關於對方和兩國關係的定位確定過程中,兩國都會受到其他各方政策取向的影響。國際上的其他主要力量,無論是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的盟友國家,還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在採取一定的觀望態度,構成某種「第三方力量」。
「第三方力量」普遍不希望中美關係緊張到導致世界發生大分化的地步,各國也因與中美都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不想在兩國之間做選擇。但是,如果中美不可逆轉地走向了衝突,許多國家在缺乏來自中國的利益和安全保障的情況下,即便不主動選擇美國,也很難選擇支持中國。
相對平視處理對美關係
傅瑩在文中表示,中國需要學會從相對平視的角度觀察和處理對美關係,客觀和冷靜地評估所處的世界環境,以足夠的自信、定力和韜略同美國這個老道的大國打交道。中美關係的更新和調整,必然要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艱難博弈過程,好的結果是不可能求來的,只能通過艱苦鬥爭、大膽博弈和主動協調來贏取。
傅瑩建議,中國可以考慮主動推動在關鍵領域開拓坦誠對話,彼此真正傾聽,切實解決雙方的合理關切,累積經驗和條件。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就是在這個方向上努力的一個成功案例,雖然雙方都沒有實現所有的願望,但是結果惠及彼此,也有利於兩國關係的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