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通過普查,一是摸清了全國各類污染源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全國普查對象數量358.32萬個(不含移動源)。普查對象在東部地區分布數量較多,從東部向西部逐漸減少。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河北五省污染源數量佔全國總數的52.94%。
二是掌握了各類污染物產生、排放與處理情況。化學需氧量2143.98萬噸,總氮304.14萬噸,氨氮96.34萬噸。從排放量來看,長江、珠江和淮河流域因流域面積大、涉及省份多,化學需氧量、總氮、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量較大;從排放強度來看,海河、遼河和淮河流域單位水資源的污染物排放強度較大。全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為:氮氧化物1785.22萬噸,顆粒物1684.05萬噸,二氧化硫696.32萬噸。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污染物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的地區。2017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8.68億噸,綜合利用量為20.62億噸,處置量為9.43億噸,本年貯存量為9.31億噸。山西、內蒙、河北、山東、遼寧五省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佔全國42.43%。山東、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蘇五省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佔全國的39.82%。全國秸稈產生量為8.05億噸,利用量為5.85億噸。
三是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通過普查建立健全了涵蓋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移動源的重點污染源檔案和信息數據庫,為固定污染源統一數據庫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的數字化和可視化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