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正在經歷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戰。兩國會走向全面脫鉤嗎?中美關係路在何方?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認為,美國要與中國全面脫鉤是很困難的,對美國經濟傷害巨大。中國是東亞產業鏈的樞紐,與中國脫鉤的同時,意味着美國與整個東亞產業鏈的重組,這個成本可想而知。
中美如脫鉤 將割裂全球一體化
鄭永年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美國沒能控制好疫情。一些美國政客選擇把責任推給中國,導致兩國關係緊張升級。
直至11月份的美國大選,也就是未來6個月時間,這一緊張局勢恐怕還會持續,甚至進一步惡化。從之前曝光的消息來看,美國共和党政客已把抨擊和妖魔化中國作為競選策略,這會大大毒化中美關係。
不過,鄭永年強調,中美之間不會陷入如二戰後美國與前蘇聯那樣的冷戰對峙當中。經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和全球化,中美兩國依賴程度加深,所以一旦兩國走向(部分)脫鉤,會經歷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很痛苦的過程,而且對世界各個國家都有很大影響。
“這不僅僅是GDP增長速度幾個百分點的下滑,更重要的是,這會割裂全球一體化市場和產業鏈,讓許多其他國家也失去由分享知識和技術所带來的發展紅利。”鄭永年說。
全球化路在何方?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內顧傾向不斷抬頭,新冠肺炎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經濟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風和回頭浪。鄭永年表示,全球化不會終止,但可能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
他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超級全球化”創造了巨量的財富,但這些財富流入了少數人的手中。
以美國為例,二戰後,美國社會繁榮穩定的基石是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但過去40多年中,美國的中產階級數量不斷萎縮,佔比從二戰後的七成,跌至如今的不到五成。中產社會開始變成富豪社會,但國家既沒有得到就業也沒有得到稅收。這種經濟和社會分離的狀況也讓各國反思,全球化的方式需要調整。在這種全球化的調整過程中,將會伴隨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調整。
全球供應鏈調整不是“去中國化”
鄭永年指出,疫情之後,各國認識到“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至少不要過分集中在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城市。目前很多國家對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已經開始了。
在本輪全球化當中,中國是集納產業鏈最多的國家,鄭永年表示,這種全球產業鏈的重新安排和重新規划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這並不是所謂的“去中國化”。
美國行政當局企圖鼓勵美企推進供應鏈“去中國化”,但能不能真執行下去,企業和資本是否會放棄中國市場,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比如蘋果,如果要把所有製造環節搬回美國,成本將非常高昂,企業是否願意或者有能力為此買單?
鄭永年認為,對美國來說,與中國全面脫鉤是很困難的,這對美國經濟的傷害也是巨大的。中國作為東亞產業鏈的樞紐,與中國脫鉤的同時,還意味着與整個東亞產業鏈的重組,這個成本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整個美國都想跟中國脫鉤。美國企業是從本輪國際勞動分工當中獲利最大的。硬性與中國脫鉤實際上是違背資本的邏輯的。從歷史來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執行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從來沒有放棄一塊可以賺錢的地方”,鄭永年說,難以想象美國資本如今會願意放棄中國這麼大的市場。
歐洲國家更不會放棄中國市場了,只要中國繼續保持甚至擴大開放,有錢賺,資本自然會過來。(記者 龐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