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報季最受爭議的公司非視覺中國莫屬,因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版權歸屬問題而陷入輿論危機,致使視覺中國接連遭到人民日報在內的官媒批判。
視覺中國非法售賣版權圖片, 涉及國徽、國旗等重大事件上商業化,今日之種種罵聲皆或是此前商業模式漏洞之顯現。
可是視覺中國最新的年報給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結果:雖然飽受爭議,但企業業績一路高開。
根據其年報資料顯示,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9.88億元,相比較于2017年的8.14億元增長21.27%;實現淨利潤3.21億元,相比較于2017年的2.91億元增長10.45%。
在2018年上市公司普遍陷入虧損潮的情況下,視覺中國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依然保持着雙位數的高增長,其業績相當紮眼。
圖片版權毛利率高達68.58%,遠超同類公司
詳細拆解視覺中國的營業收入構成,圖片版權依然是其絕對的主力業務。
年報資料顯示,視覺中國2018年視覺內容與服務,也就是版權使用費收入7.82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70%,這塊收入呈現出2個明顯的特征:
一個是收入的高速增長。版權使用費2018年的收入增長達到33.95%,成為視覺內容與服務、廣告創意服務、數字娛樂、軟件信息服務四個板塊中收入最大、增長最快的業務。
另一個則是超高毛利率。年報資料顯示視覺中國版權使用費2018年的毛利率竟然高達68.58%,堪稱暴利。
這樣的暴利在圖片版權行業是普遍的,另一家和視覺中國類似的圖片公司全景網,2018年圖片銷售業務的毛利率也接近60%。
這樣超高的毛利率是如何獲取的呢?圖片行業屬于內容產業,與閱讀、音樂等內容公司的商業模式相類似,即從版權方采購內容版權,然后出售給B端或者C端的消費者,中間賺取差價。
與同類型上市公司相比較,A股上市的掌閱科技,其數字閱讀業務的毛利率為27.21%;在美國上市的騰訊音樂的毛利率為38.3%,都遠低于視覺中國和全景網的毛利率。
視覺中國超高的毛利率最主要的還是“壓榨”圖片作者。年報資料顯示,2018年視覺中國支付給圖片作者的版權費達僅為2.5億元,佔圖片版權收入7.82億元的32%,這意味着圖片版權每賣一塊錢,作者僅能拿到0.32元。
淡化“鷹眼追蹤”技術,視覺中國2019年何以為繼?
視覺中國在這段風波期間,飽受詬病的是其全新開發的鷹眼技術,“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的本質是“苦鷹眼技術久矣”。
所謂的鷹眼技術是指,系統利用自動全網爬蟲、自動圖像比對、授權比對自動生成報告等方式,自動處理約200萬/天以上的數據,追蹤並提供授權管理分析、在線侵權證據保全等一站式的版權保護服務。
說的有些繞口,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利用技術可以追蹤到任何未授權使用圖片的機構或者個人,這本來是好事,也是圖片版權之路的正確方向。
但是視覺中國卻走歪了,演變成以版權為大棒,天價賠償來要挾機構或者個人與之簽訂合作合同,其模式是飽受詬病的“釣魚式維權”,收到包括經緯中國張穎在內的諸多名人的公開譴責。
因此鷹眼技術在整個商業鏈條上處于關鍵點,如此重要的技術在2018年年報中卻只字未提,而2017年年報則出現了14次,可見視覺中國在刻意回避這類紮眼的詞匯。
淡化鷹眼技術,視覺中國就失去了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在2017年年報中,視覺中國稱:公司自行研發了鷹眼(圖像版權網絡追蹤系統),能夠追蹤到公司擁有的圖片在網絡上的使用情況,更好地鎖定潛在的客戶並滿足其需求,實現精准營銷,大大降低了獲客成本,實現客戶數量大幅增長。報告期內,公司通過“鷹眼”發現的潛在客戶數量較去年同期有超過84%的增長;通過“鷹眼”新增年度協議客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4%。
而2018年對于獲客的表述為:公司加強對銷售及市場的投入,加強線上與線下客戶運營,獲得客數數量與業務的同步增長。
如果視覺中國真的采取這種策略,則其維權大棒便難以奏效,那麼2019年將何以為繼?(文/公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