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吴怡 发自广州
2018年是影视业跌宕起伏的一年。
这一年不少影视公司的业绩对赌进入最后一年,部分企业的并购后遗症集中显现,业绩变脸之外,又遇上重组监管收紧、新的税收监管体制、商誉减值风险高企,生存能力堪忧的企业不得不变卖资产“输血”。
2019年影视业会如何走?多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延续2018年的行业洗牌中暗藏着“危”,也蕴含着“机”的趋势,资金会继续向稳定的头部企业靠拢,同时深谙内容运作的影视制作团队也深受青睐,传统影视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加速,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423亿商誉压顶
前几年,资本运作较为活跃,利润承诺协议几乎是影视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标配,多数公司是“轻资产+高估值”模式,以3年业绩对赌为主,部分对赌期延长至4年。这也意味着高溢价的并购重组将背负着高额的商誉。
从去年第三季报来看,被并购标的公司的业绩不达标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不断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32家影视传媒公司商誉合计423.62亿元,占当期净资产比重34.66%,其中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超过50%的影视公司有8家,分别是长城影视(4.050, -0.17,-4.03%)、当代明诚(8.030, -0.40, -4.74%)、万达电影(21.600, -0.10, -0.46%)、大晟文化(8.750,-0.03, -0.34%)、ST中南(1.700, -0.07, -3.95%)、奥飞娱乐(5.670, -0.34, -5.66%)、骅威文化(3.690,-0.18, -4.65%)和文投控股(4.120, -0.21, -4.85%)。
其中“并购狂人”长城影视商誉占净资产比例高达176.52%,自从2014年借壳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该公司斥资近30亿元先后收购了18家公司,其中包括6家广告公司、9家旅行社等。
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关于2018年的财报预告已经陆续公布,部分公司预告业绩有所下滑。东方网络(2.970, -0.18, -5.71%)提及,年度业绩亏损部分原因是参投公司及子公司商誉减值所造成。业绩表现不佳将增大企业2019年的商誉压力。
针对商誉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此前一些企业的并购重组,并非立足于做强做大,而是试图通过资本运作获利。
去年11月份,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商誉减值》,对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审计评估等方面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更加规范企业商誉减值的操作。
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资产整合效果不佳之下,企业也开始收缩版图,聚焦主业,回笼资金。去年收购蒋雯丽家族控股的首映时代失败之后,长城影视以3亿元折价出售了旗下的实景娱乐资产 “诸暨影视城”。
另外,奥飞娱乐总裁蔡冬青也在2018年出售了A站股权。日前针对出售“有妖气”部分资产的传闻,奥飞娱乐方面向媒体表示,公司一直在为“有妖气”寻找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行业集中度提高
2018年,不少影视企业大喊“缺钱”,但其实从数据来看,行业的融资事件虽然减少,但融资总额却大幅上升,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
据IT桔子数据统计,近三年影视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影视行业产生的投融资事件仅有67起,相较于2017年、2016年的124起和192起,大幅缩减。
但出乎意料的是,2018年影视行业全年的投融资总金额却是大幅提升的。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影视行业全年的投融资总金额分别约为295亿元、260亿元和430亿元,其中2018年的投融资总金额同比增长了65%。
最大几笔融资事件包括:2月,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以78亿元战略投资万达电影;3月,腾讯以33亿元成为新丽传媒第二大股东,然后将资产转让给旗下的阅文集团;7月,港股欢喜传媒拿到来自猫眼9.5亿港元的融资;同月,华人文化完成近10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近400亿元人民币,该轮融资由万科与阿里、腾讯领投。
由此可见,大资本和大企业在互相渗透,相互抱团。这也意味着,涌向影视行业的资金愈加向头部企业聚集,行业创投市场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
而反观部分中小企业则因经营不善、资金短缺,被迫转让控制权。经历重组失利、股价大跌之后,骅威文化的原实控人郭祥彬股权质押率高企,只得出让公司控制权,并退出公司管理层。另外,骅威文化终止收购知名导演张纪中之女控股的东阳曼荼罗后,近日宣布将所持东阳曼荼罗股份全部清仓。公司新实控人为房地产文旅企业,骅威文化未来的命运走向充满未知数。
对此,多位影视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前影视行业格局过于分散,即使是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业绩稳定性也较弱,行业集中化是必然的趋势。
互联网巨头触角延伸
洗牌过后,影视行业面临整合。市场和资本能力更强的互联网巨头进入,使得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生产方式也在重塑,这一趋势将会变得愈加明显。
1月24日,华谊兄弟(4.550, -0.03, -0.66%)的一纸借款公告,让业界对这位昔日的“影视老大哥”的命运嘘唏不已。借款公告显示,华谊兄弟拟向阿里影业借款7亿元,期限为5年,主要的借款质押资产为公司持有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以及全资子公司华谊互娱享有的云锋新呈合伙份额收益权。
东阳美拉是冯小刚导演所创办的公司。2015年,华谊兄弟出价10.5亿元将其收购,该公司也成为华谊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之一,出品过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
在此之前,阿里早已战略投资华谊兄弟和光线影业,去年还斥资46.7亿元,成为万达电影第二大股东,以及在博纳影业申请IPO前夕入股,持股比例为8.24%。日前,阿里影业还入股了韩寒旗下的亭东影业。在布局完大文娱,完善基础设施之后,阿里影业在内容战略上开始 “广撒网”,更加深入、细致地合作。
借款之外,华谊兄弟的公告也透露,双方达成战略协议,阿里影业将在华谊兄弟主控地影视项目、艺人发展、衍生品开发、营销服务等领域建立业务合作。
在传统影视制作企业跟互联网巨头业务融合的同时,传统影视人也开始放下身段,跟平台谋求紧密的合作。在去年底爱奇艺的“尖叫之夜”上,冯小刚导演在台上公开喊话,希望能够跟爱奇艺合作定制影视项目,推出更加符合观众喜好的作品。
日渐成为影视行业主流参与者的互联网平台,也在规范自身的管理。爱奇艺和优酷先后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推出热度指数,以完善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另外,去年的片酬天花板和购剧限价令也将促进影视行业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