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彭斯不久前的对华政策演说,可算是中美建立关系以来美国领导人对中国最肆无忌惮的攻击,通篇充满了对成长中中国的愤懑和焦虑,但字里行间也透着对中国的无奈。
六十九年的成绩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迅速融入全球化洪流,美国大量剩余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经济转移到中国,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华盛顿不少人开始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抱有一种乌托邦式的期待,幻想中国会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最终被纳入美国的轨道。正如彭斯所说,“苏联垮台之后,我们认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自由国家。希望中国的自由将蔓延到各个领域——不仅仅是经济,更是政治上,但是这个希望落空了。”
200年前美国立国时中国还在苦苦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经过一番曲折,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重新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69年来中国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1952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300亿美元,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低于1800年的英国和1890年的法国,人均GDP 只及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20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约为13万亿美元,增长了4000多倍。1949年,中国钢铁总产量不及1871年的德国;2017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8亿吨,是世界第一大钢产国。69年前,5亿人的中国,发电量仅是人口1.5亿美国的1/68;今天,中国发电量是美日两国总和。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是35岁;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6岁。69年来有8亿中国人口脱贫。彭斯先生,请你记住,中国这些巨大的社会进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从贫困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不仅是造福于本民族的千秋伟业,更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社会的一份厚礼。世界应为此庆幸和自豪。设想假如13亿多人口的中国至今还在贫困饥饿、战乱和四分五裂中挣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流离失所,像利比亚那样难民涌向世界各地,世界还有和平吗?2008年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若没有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出手相助,美国能够渡过难关,世界经济能有今天的复苏吗?
历史并未终结
美国以其超强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傲视全球,它的执政精英宣称“美国优先”“美国例外”,将“华盛顿共识”奉为世界的唯一选择,强加于世界各国。然而,世界上有将近200个国家,各国的禀赋、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千差万别,“千人一面,万人一鞋”必将是地球的灾难。小布什政府企图通过军事干预在中东推行美国的政治制度,15年过去了,这些国家大部分仍在战乱和迷茫中挣扎。世界还要为美国的政治制度付出多大代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就遭到美国的封锁和包围,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才结束,但美国仍不认同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期待中国与美国并轨。1991年苏联瓦解后,华盛顿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待苏联的崩溃在中国产生骨牌效应。
出乎华盛顿意料的是,中国不仅没有垮,而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高歌猛进。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先后超越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后,中国追赶的脚步声引起美国精英集团深度焦虑:
首先,工业革命数百年来,国际经济秩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掌控的,它通过制定货币与金融的游戏规则,垄断了全球资源和大宗商品的交易程序。再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形成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的分工等级体系,最终让全球经济增长的财富绝大部分流向了发达国家。
这个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利益格局和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如今可能被打破。中国的快速成长,表明了未来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非西方国家将分享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西方国家垄断人类财富和话语权的时代终将结束。
其次,中国作为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政治制度方面的挑战。美国精英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中国观,那就是中国的成功意味着西方的失败,他们对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经济发展和外交影响力充满了焦虑。彭斯的讲话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中国的发展至少向世界表明,美国的政治制度并非是世界的唯一选择,各国有权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别无选择
应该坦承,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共同语言。但是,尼克松总统访华46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又表明,位于太平洋两侧的大国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双方的经济繁荣和发展都有赖于对方,对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这种利益深度交织的关系不是一场贸易战可以轻易斩断的。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不少人把那个时代的零和游戏和赢者通吃的冷战思维带进了21世纪,而当下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商品、资金、科技、文化在全世界加速流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必将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将中国推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中国没有别的选择,彭斯和一些美国精英口中的所谓“自由”无非就是美国当前的政治制度。毫无疑问,他们的“希望”终会落空。(作者华黎明是中国前驻伊朗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