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读不懂《三体》?刘慈欣反思:作品有缺陷 在修订

2018-08-24
来源:新华网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亮相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主办方供图)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王志艳)“这个时代,阅读的方式和媒介都在改变,现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比过去都好得多。作为本届读书形象大使,我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好书介绍给大家,用阅读来拓展我们的人生”。8月22日,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亮相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作为本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的读书形象大使,刘慈欣向大家推荐了短篇科幻小说合集《十二个明天》。

  “虽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但是以技术为内核,涵盖了当下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对未来进行畅想。”刘慈欣解释推荐这部作品的理由,他认为,科幻小说受益于科学想像,科幻作家所能做的,只是把科学想象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至于科学理论或者科幻涉及到的技术、科技,正确与否或者能否实现,作家并不在意。他们只在乎故事本身是不是震撼,能不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力。在近年的出版市场上,科幻小说是一个热门品类,受到很多读者追捧,谈起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刘慈欣认为,一方面中国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充满了变化和未来感,“未来感是科幻小说成长的肥沃土壤,科幻小说在美国历史上的繁荣同样与当时科学的神奇感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他也担忧,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神奇感的消失,对科幻小说的打击是致命的。

  想象力跟创作力息息相关,此前有评论认为“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刘慈欣并不认同这个判断,“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他们想象力比我们那个时候要丰富的多,这种想象力所依托的视角、高度也要高得多,科幻小说的繁荣和它产生的影响力就是证明。”

  常有读者表示,很多硬科幻作品中常有抽象的、理论的等各种学科知识,没有相关积累根本跟不上作者的“脑洞”,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对于这一点,刘慈欣很直率的表示,这是作者的问题,不是读者的问题。“如果科幻小说在技术方面对于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造成障碍,读者看不懂原因很简单,因为作家他自己也不懂。”

  即便备受读者推崇的《三体》也存在“读不懂”的现象,刘慈欣在现场坦诚地进行了反思,“《三体》第一部后半部分有很大的缺陷,不管是出版商还是译者都指出来了,不应该这样写。英文版有修正,减少了很多东西。”

  刘慈欣将自己归类为传统的科幻作家,相较短篇,他依然青睐于长篇写作。在他看来,传统科幻小说探讨地一般都是宏大主题,而得到一个科幻创意是很困难的,短篇很难充分的去表现,实际上是对科幻创意的浪费。对于未来的长篇写作计划,刘慈欣表示还在酝酿,要写些不一样的题材。

  谈及科幻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刘慈欣有自己的看法。“现实其实是科幻小说想象力起飞的一个平台,我们不可能不关注现实。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其实都是来自于现实的,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但是具体从科幻小说来说,它对现实的反映还是不一样的。”刘慈欣说,真正传统的科幻小说,它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没有别的目的。对于一个科幻作家来说,更多的精力是集中在如何讲述一个好看、震撼的故事上,至于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东西,其实写的时候想得并不多。

  在刘慈欣看来,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很好看,有一个很震撼、很深刻的故事,不管作者当时怎么想的,读者肯定从中解读出很多对自己有用,或者对社会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共性。但事实上,这也许并不一定是作家的初衷。如果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主题先行,先想到要反映多么深刻的东西、要投进多么多的理念,作品写出来估计就不好看了。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