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发放机构与公安部门并没有充分联网,才出现了种种养老金被冒领的情况。
文丨周俊生
安徽省社保局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一次信息比对核查中,安徽全省发现了大约9800名疑似冒领养老金人员。据悉,这是最近该省社保局和公安局将全省260万养老金领取人员的数据跟省公安人口信息进行比对得出的数据,现在已把这9800个疑似冒领的人分发到各个属地的市县社保局,作进一步核查。(中国之声6月6日)
养老金是在职工退休以后领取的资金,退休人员一旦去世,其养老需求自然消失,养老金也在其去世次月自然停发。但是,现在居然发生了一些老人早已去世,其养老金却仍在发放,并由其家属冒领的事情。这种行为不仅是对逝者的玷污,而且也构成了虚构事实骗取养老金的情节,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如今,随着相关机构展开调查,不仅冒领的养老金要被追回,冒领者也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如果有关方面的工作仅仅走到这一步,只不过是做到了“治标”。想要“治本”,必须看到一个现实——冒领养老金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一个现象,也不是偶然发生的个别现象。仅以安徽省来说,从2008年到今年,10年间全省就有多达6800多万元养老金被冒领,而冒领养老金不仅发生在安徽一地,很多地方都有类似情况。据人社部去年5月发布的消息,2012年至2016年,全国共查出冒领养老金达7.6亿元,追回到账7.1亿元。
这种状况说明,养老金被冒领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某些逝者家属贪小便宜,更本质的问题则在于,养老金发放环节中存在着结构性疏漏。这种漏洞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造成养老金大量“跑冒滴漏”。对违法个人,我们当然要追究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有关机构必须从这种现象中看到制度漏洞,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漏洞堵住,政府对此责无旁贷。
堵住养老金发放上的漏洞,防止冒领,在技术上并不难做到。现在,一个人去世以后,在家属办理丧事期间都要同时到公安部门注销户籍,如此殡仪馆才能为其办理火化。公安在注销户籍的同时,本应将有关信息联网通报到养老金发放机构,让其名字从养老金发放名单中自动移除。养老金发放机构与公安部门并没有充分联网,才出现了种种养老金被冒领的情况。
目前,有一些地方要求老人每年到养老金管理中心办理登记手续,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防止冒领,但给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一些地方的养老金管理工作的落后。这种依赖传统的人力来管理浩繁的数据不仅会增加大量人力成本,给老百姓增加麻烦,而且效率低下,难免产生差错。
我国很多地方的户籍不仅与养老金发放挂钩,还附带着各种福利。户籍管理制度落后,必然会导致福利资源被人冒领。因此,政府机构不能仅满足于追讨被冒领的福利,处罚一些逝者家属了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自身工作的不足,积极地堵住制度的漏洞。据报道,安徽省已经开始探索推行以大数据比对方式为主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机制,人社系统将主动打通与公安系统人口注销信息、养老金代发银行公民储户身份认证信息数据库之间的信息通路。这些做法,才是有效防止养老金被冒领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