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8

美国大学中国办学记

2015-09-28
来源:新华社

  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美国高校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在中国落地,成为搅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鲇鱼”,也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新桥梁。

  “我高度重视中美人文交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时发表讲话指出,双方应该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合作,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小标题)“跨文化的共存”

  位於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的上海纽约大学,就被人们比作“中美教育联姻的果实”。近日,这所大学迎来了第三届新生,使得在校学生总数增加至近900人。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大学,也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带给各国年轻人更宽阔的国际视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办学的初衷之一。”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校长俞立中对记者表示。

  这位校长自称为“校园里英语最不流利的人”,但这不妨碍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打成一片。中午时分,他与美国学生何力相约在学校二楼的咖啡休息区,边分享冰激 边聊天。

  “我可以和这位中国校长分享我的一切想法,包括对学校和学生会工作的各种建议。来到上海学习一年多来,我觉得和他特别谈得来。”何力说。

  一年多前,出於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好奇,何力在众多高校中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所学校让他在上海接受了地道的美式教育。在这个环境中,何力已经成为数百名国际学生中汉语最流利的学生之一。

  何力把这所学校包容各种想法、鼓励多元选择的特点,称为“跨文化的共存”。他认为,在这里,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都能找到各自喜欢的学习环境。

  目前,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学生占到半数,150多位教师来自世界各地。

  中美建交36年来,两国大学从留学互派到合作办学,从学术交流到科研协作,各方面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格局。

  “中美大学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堪称中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典范。”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今年6月这样概括中美大学交流。

  2013年,上海纽约大学招收首批本科生时,其基於高中学业、校园日活动表现和高考成绩综合评价的选拔模式,让很多中国家长和教师眼前一亮。

  从那时起,很多人就把这所大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鲇鱼”。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在学生的遴选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基本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恰恰是因为这些差异,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中美教育的不同和相通之处,思考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俞立中说。

  (小标题)“风景一直在路上”

  在距离上海仅70多公里的江苏省昆山市,另一所美国高校杜克大学选择在这里落户,成为中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我们将美式教育元素融入学校每一处细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说。该校去年8月开课,面向全球招生,目前开设3个颁发杜克大学硕士学位的学术项目。

  记者在这里发现,无论是在教学楼休息区,还是在休闲餐厅、咖啡厅,乃至宿舍客厅,都摆放着适合师生座谈讨论的桌椅,随处可见有学生和老师在这里探讨交流。

  “这种‘无处不教室’的设计,为的是促进师生间交流。”昆山杜克大学首任常务副校长玛丽·布洛克说,在去食堂的路上,她常常与学生们同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会直接影响他们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教育工作者不该是遥远、神秘的”。

  这所学校致力於传承杜克大学美式通识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选择和发展期待。

  北京大学预防医学系学生郭娜在这里参加了首届本科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学期项目,在4个多月里经历小班讲授、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环节,她完成了人文、社会、物理与自然科学、商业与经济、全球健康等15门课程,并获得杜克大学的学分。

  “难以想像,如此多学科交叉学习,上课却如此随性舒适。”郭娜说,课堂里最多10馀人,相比传统的大班教学,这里更像以交流为主的讨论室。来自杜克大学的教授也并非一味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碰撞。

  “站在另一种思维角度看问题,反而更加简单透彻。”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告诉记者,学科互涉使得知识和方法互借现象频繁,学科间的边界日益被打破,单个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

  在管理方面,昆山杜克大学拥有发展志愿服务机构——顾问委员会,为学校的定位、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成员都是来自全球商界、学界和社会公共领域杰出人士。目前顾问委员会共有成员26名,包括普华永道全球主席丹尼斯·奈利等知名人士。

  “走在中外合作办学创新探索之路上的昆山杜克大学,要敢於挑战传统陋习和陈规。”刘经南说,这所学校要完成的是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一时都做不到的事情,“风景一直在路上”。

  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大学一直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先行者,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推动者。

  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学中一些富有远见的学者向总统建言献策,推动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0天后,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生抵达纽约,从此掀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潮。

  如今,中美双方都在推进两国大学的进一步合作,为两国民众的相知相识搭建平台,为东西方文明的互学互鉴创造条件,也让中美关系更有温度、更有韧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今年6月,中美双方在美国华盛顿共同举办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双方表示支持两国教育机构高水准战略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合作办学项目,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将与华盛顿大学共同发起的“全球创新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建设的联合医学院等。

  “越来越多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中美合办教育机构的出现,将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温州肯恩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北阀认为。(完)(参与采写记者:周文其、张和平、田颖)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