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歐盟低價牛奶涌向中國 國內乳企不懼價格戰

2015-05-12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從4月1日起,歐盟取消牛奶配額制,此後,歐盟國家的牛奶產量將根據其產能、市場需求自由發展。這也意味著,中國的乳製品市場將受到一定的衝擊。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不久前,美國奶粉生產廠商美贊臣首席執行官KasperJakobsen在與華爾街分析師關于一季報的交流中,毫不回避對于中國市場的期許,他同時提到,從4月開始美贊臣的成品奶粉將直接從荷蘭向中國發貨。美贊臣的“野心”或許也來自于歐盟實施30年的牛奶配額制從4月1日起取消。

  雖然在乳制品進口中占比不大,但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主要來自歐盟。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進口原裝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歐盟產品整體占比為71.8%。乳業高級研究員宋亮表示,由于國內乳企牢牢控制著渠道,外國乳企要想在國內市場落地,難度也很大。基于這種原因,更多的外國乳企選擇了與本土乳企合作的方式,曲線入場。

  宣戰

  歐盟取消牛奶配額制 洋品牌覬覦中國市場

  歐洲牛奶生產配額制度公布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在歐盟國家執行了30余年,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各國乳制品產業,避免過度競爭。

  但歐盟委員會農業政策新聞發言人丹尼爾·羅薩里奧認為,如今取消牛奶配額是為了使歐盟國家的牛奶生產者更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變化。“歐盟共5400家乳品加工企業,解決了30萬人的就業,他們理應獲得從全球消費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充分獲益的機會”。羅薩里奧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對奶制品的進口將會以每年平均2%的速度增加,歐盟將會有能力應對這一額外需求。

  荷蘭乳業協會發言人則直言,歐盟配額限制給了美國、新西蘭搶占全球市場的機會優勢,限制取消將為歐洲帶來巨大機會。

  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廣東省奶協顧問王丁棉認為,受去年烏克蘭危機影響,中國市場將成為歐盟牛奶的下一個出路。“前年中國進口的液態奶有18.5萬噸,去年增加至29.5萬噸。”他預測今年中國消費進口奶量將突破40萬噸。

  在配額制度之下,過去五年中歐盟奶制品出口仍然快速增長,出口量提高了45%,出口額增長了95%。“歐洲乳品生產配額放開帶給中國直接挑戰有三:一是產品及原奶價格優勢明顯,歐洲那些相對便宜的大品牌奶粉將更具競爭力;二是品牌優勢明顯,特別是當前部分中國消費者迷信海外乳品,而歐洲又是現代乳業的發源地,從牛奶、奶酪到配方奶粉,上百年的企業和品牌比比皆是;三是歐洲在乳品加工工藝、新品研發等領域具備較強的實力,產業格局非常成熟,上下游緊密銜接,抵抗風險能力很強。”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向《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直言,歐洲乳品如果來襲,或將沖擊國內乳業傳統的價格體系,侵蝕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目前進口常溫奶價格成本低于國內常溫奶價格成本,形成了價格倒掛。”乳業專家王子恒預測,如今歐洲牛奶生產配額制度正式取消,國內市場可能涌入大批歐洲進口常溫奶產品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

  日前,美贊臣首席執行官KasperJakobsen在2015年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4月開始美贊臣開始直接從荷蘭向中國就成品奶粉進行發貨。“美贊臣荷蘭工廠的產能在未來數個季度將會增加,這將對公司2015年下半年在中國的增長帶來更大支持。”

  據了解,上述產品進入國內,美贊臣將通過電商、一些長期合作的零售門店和經過挑選的母嬰店等通路進行分銷。“目前還處于弱勢的一些通路里,公司也在改善有關計劃以加強產品的鋪貨。”KasperJakobsen稱。

  無獨有偶,1月,德國最大的乳制品制造商DMK乳業公司新聞發言人科爾德斯的表態稱,DMK在上海開設了辦事處,主要任務是為在中國市場立足進行前期準備。

  雖然歐洲乳制品“來勢洶洶”,但由于國內乳企牢牢控制著渠道,緊跟渠道升級的方向,宋亮認為,國外乳企要想在中國市場落地,難度很大。

  部分外國乳企也看到了這一點,打算與本土乳企合作或建立合資公司,試圖搭借本土乳企成熟、完善的銷售渠道來搶奪國內乳制品市場份額。

  3月底,輝山乳業發布公告,與荷蘭皇家菲仕蘭設立合營公司在中國產銷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一事,已獲得商務部批準,雙方各占有合資公司50%的股份。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坦言,輝山乳業或許可以獲得短期利潤,但荷蘭皇家菲仕蘭卻可以充分借助輝山乳業的銷售渠道和上游奶源,一旦時機成熟,就能夠“自立門戶”。

  應對

  國產品牌不輸品質 乳企推出低價產品

  洋品牌之所以能在國內乳制品市場上“橫行無阻”,歸根到底就是國內民眾瘋狂追捧的結果。4月13日,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谷繼承向媒體記者直言:“到現在人們還心有余悸,沒有完全消除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影響的陰影。”

  然而,君樂寶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淼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品質與產地無關、與價格無關”。

  5月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2014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報》,通報顯示,對進口樣品抽檢200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4批次,全部來自歐洲國家。其中,原產西班牙的寶露芬品牌乳粉和原產奧地利的Hole品牌乳粉,維生素A的檢測結果,都不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的范圍內,存在一般風險。

  無獨有偶,1月底,據新華食品統計,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不合格進境乳制品名單中,共有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430批次的乳制品被檢測不合格,其中新西蘭以60批次“位居榜首”。近幾年來,雀巢、雅培等外資品牌也不斷被媒體曝光,產品中疑似混入異物。

  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也認為,在奶源質量、生產工藝和產品研發上,目前國產品牌完全可以比肩甚至超過歐盟標準。

  宋亮補充說,部分國內乳企生產工藝技術其實已經領先國際水平:“這幾年來,國內乳企在自控自建奶源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工作,也花了不少錢,特別是大企業的產品質量并不輸于洋品牌;政府也落實了多項乳業發展的措施及政策,但民眾知之甚少,政府及相關機構都應該加大宣傳普及力度。”

  面對即將洶涌而來的歐盟及美國乳品,國內乳企也在悄悄備戰,應對策略之一就是直指國產品牌的短板——價格。“我估計,在近一兩年內,甚至價格戰就會打起來。”王丁棉認為,由于國內乳制品市場拉動不明顯,很多大企業原料庫存積壓,部分企業產品銷售情況也不夠理想,一些企業為了成本考慮不斷在海外尋找低價奶源。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4年末,蒙牛、伊利股份和光明乳業的存貨余額分別約為43.42億、50.08億和20.3億元,相較于2013年底25.77億、36.83億和15.0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8.49%、35.99%和35.31%。

  君樂寶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淼也表示,以嬰幼兒配方乳粉為例,目前價格戰已經悄然開始了。歐盟牛奶配額制度放開,價格還有30%~40%的下降空間,所以未來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價格將維持在每罐120~130元之間,整個國內乳制品價格都將逐步呈現下移態勢。

  據記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繼君樂寶推出130元/罐(900克)之后,新希望也推出了99元/罐(900克)嬰幼兒配方乳粉,雅士利也高調宣布推百元左右低價奶粉。嬰幼兒配方乳粉價格逐步回歸理性,是整個國內乳制品行業價格回落的“先行者”。

  競爭的加劇也讓國內的乳制品企業開始尋找新的發力點。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內巴氏奶市場被充分挖掘,乳企不僅可以消化掉更多的原料奶,也能夠在“洋品牌”沖擊下有立錐之地。

  本世紀初,國內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市場份額分別約為80%和20%,經過15年發展,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市場份額約為28%和72%。然而,世界主要的乳業發達國家都以巴氏奶為主。

  “全球75%~80%的國家仍以巴氏奶為主,目前28個歐盟成員國家中,只有11個國家以生產常溫奶為主,其余17個國家基本上都是以巴氏奶生產、消費為主。”據王丁棉透露,最近幾年,全球有20多個國家開始涉足常溫奶,但更多的是針對中國市場而開設的,被俗稱為“特供中國常溫奶”。

  現狀

  奶農水深火熱乳企盈利增長

  即便是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鼓勵下游乳企加大生鮮乳收購,也并未能挽救那些只能通過殺牛倒奶來自救的奶農。近期以來,國內乳制品生產鏈條上下游“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乳企盈利能力更強了

  近日,據西部網報道,來自榆林的個別奶農因牛奶銷路不暢,僅4月份就傾倒了約15噸牛奶,損失高達20多萬元。伴隨著4月1日歐盟牛奶生產配額放開,大量進口乳制品涌入,對于國內上游養殖特別是中小規模牧場和散養戶,這并非好消息。

  與“水深火熱”的上游養殖不同,下游乳企卻是“風光無限好”。據不完全統計發現,蒙牛、伊利、光明等15家乳企2014年盈利總額約103.87億元,相較于2013年的82.92億元,增長約25%。

  這種上下游的不均衡發展也引發了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奶協顧問王丁棉的擔憂:在規模化養殖尚未完全發展起來以前,一旦中小規模牧場和散養戶大幅退出,將對國內奶業造成重創。

  2013年國內奶源一度出現緊張局面,奶價“水漲船高”,奶農也成為乳企拼命爭搶的“香餑餑”,但不過一年左右,“奶荒”演變成了“奶剩”,生鮮乳成了奶農手里的“燙手山芋”。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谷繼承此前對媒體記者直言,2014年國內奶源有所增長,進口奶量也有所增加,奶產品價格因此降低,導致一些地區出現倒奶現象。但奶農倒奶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國內奶業市場啟動比較慢,增長比較慢,我國人均奶類消費水平依然較低,約為亞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奶農倒奶的表象是乳企倒奶、拒收,因為乳企收了奶要進行加工、再往外賣,但市場啟動不了,收了奶的乳企也只能倒奶,再不就是拒收。”谷繼承如是說。

  規模化養殖是出路

  當國內中小規模牧場主及散養戶,每天還在為如何將奶牛所產的生鮮乳兜售出去而發愁時,規模化養殖上市公司卻是另一番景象。中國圣牧、原生態牧業、現代牧業等3家在港上市、靠規模化養殖起家的乳企,2014年盈利增長速度遠超同行業平均水平,中國圣牧更是以117.3%的增幅居首。

  記者粗略統計一下,2014年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原生態牧業營收分別約為50.27億、21.32億和11.63億元,同比增幅各為52.84%、11.44%和32%;本公司持有人應占溢利各為7.35億、7.11億和41.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2.81%、117.3%和92.2%,遠超同行業平均水平。

  作為國內最大的原料奶生產商,2014年現代牧業原料奶銷量為93.13萬噸,相較于2013年67.97萬噸,增加37%;而其總原料奶外部銷售量的72.7%都供應給了蒙牛。

  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告訴記者,公司位于安徽、河北等8個省份的畜牧場,均臨近下游知名乳制品加工廠,“去年我們平均每頭奶牛年產奶量達8.9噸,比2013年8.4噸增加6%,而國內一般奶牛年產量也就在5~6噸。”

  無獨有偶,2014年原生態牧業每頭乳牛平均年度產奶量為9.4噸,較2013年9噸增加4%;乳業資深分析師宋亮對此表示,規模化養殖企業可以整合資源,在與上游飼料供應商和下游乳企進行談判時,形成了強大的話語權,一方面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一方面又在提高原料奶出售價格。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原生態牧業的原料奶平均售價為5053元/噸,折算一下為5.053元/公斤,而對比目前陜西榆林、內蒙通遼、赤峰等地的奶農出售的原料奶價格,目前僅為2.5~3元左右/公斤。

  話語權的喪失,讓中小規模的牧場主和散戶對于原奶價格的不斷走低無能為力,只能選擇“殺牛倒奶”。正在上演奶農倒奶風波的內蒙古相關部門的調查顯示,乳企在生鮮乳收購標準問題上存在“雙重標準”:在生鮮乳過剩時,乳企執行相對較高的標準,體細胞、最低供奶數量等都會成為拒收或壓等、壓價的理由;當生鮮乳供應不足時,乳企間相互爭搶奶源,檢測標準又會相對降低。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