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媒體梳理習近平“環保思想史”

2015-04-06
来源:学习小组

  原標題:習近平種的不是樹,是綠色化

  【學習小組按】

  4月3日,習近平等到北京朝陽區孫河鄉植樹,他一連種了6棵(銀杏、西府海棠、碧桃等)。10天前的3月24日,“綠色化”一詞首次出現在政治局會議中。有人說,習近平種的不是樹,是“綠色化”。

  他說,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

  早在30年前,1985年,在河北正定當縣委書記期間,他主持修建的《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即強調,要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增加城區綠化面積,禁止亂伐樹木;還強調,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汙染,嚴格防止汙染搬家、汙染下鄉。

  對於生態的重視,習近平可謂一以貫之。在正定,在寧德,到浙江,到中央,習近平對生態問題有大量關注。今天推薦《學習時報》一篇文章,讓我們學習一下習近平的“環保思想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後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作者:黃浩濤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號召全黨上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工作期間,都對生態文明建設發表過許多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成為他關於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論述,對於深刻理解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曆史演進,准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方向,指導我們搞好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汙染

  在正定,習近平同志結合當地實際提出要樹立“大農業”思想,轉變種植觀念,提高農業技術,建立合理的、平衡發展的經濟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強調發展多種經營是改變正定經濟結構單打一,改變“高產窮縣”面貌,使農民盡快富起來,實現“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業生態平衡、生態目標和經濟目標相統一和建立良性循環生產結構的戰略措施。

  在他主持下,正定縣委於1985年制訂《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強調:保護環境,消除汙染,治理開發利用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人民生產、生活的迫切要求。

  《規劃》明確提出正定縣在20世紀末以前環保工作的基本目標是:制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防止新汙染發生,治理現有汙染源。具體辦法包括: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禁止生態平衡破壞。慎重安排水源開采,緩和水位下降。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增加城區綠化面積,禁止亂伐樹木。嚴防新汙染發生,新上工業項目如果汙染嚴重又無治理措施的堅決不上。建設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方可設計施工。

  《規劃》特別強調: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汙染,嚴格防止汙染搬家、汙染下鄉。

  《規劃》把發展林業作為建設生態農業,保持生態平衡的一項重點。著重提出要落實林業政策,明確林木權屬,堅持誰種誰有,合造共有,維護林木權屬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要堅持15年以上,一般一個生長周期不變。

  《規劃》就節制用水,保護地下水資源提出具體措施,包括:廣泛宣傳科學灌溉,采取適時、適量灌水;統籌安排分層取水;大搞防滲,提高水利用系數;擴大旱作種植以及研究和推廣先進灌溉技術,節約地下水源,向噴灌、滴灌及其先進灌水技術發展等。

  關於能源,《規劃》提出,要積極開展能源研究,重點是節能技術,開發太陽能、沼氣、風能、地熱能應用。要抓好新能源推廣,具體措施包括:加快沼氣資源的宣傳推廣;適當發展太陽灶,充分利用太陽能源;改造高耗能設備,推廣節能設備,發展節能新產品,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在全縣普及推廣節柴(煤)灶等。

  《規劃》還提出了“1986年至1990年實現經濟起飛,初步形成農、林、牧三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體系的目標”“1991年至2000年進入小康,在全縣進一步完善優化生態系統,合理的經濟系統,適應需要的能源系統,靈活的信息系統,先進的勞力系統和強大的科技系統”等戰略目標。

  《規劃》以上內容,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在正定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和具體做法。“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汙染”,三十年前以如此鮮明和概括的語言,提出了對傳統發展理念的突破,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思想。

  資源開發要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者的效益的協調

  在寧德,習近平同志為改變閩東地區落後面貌,擺脫貧困殫精竭慮。他立足閩東地區主要靠農業吃飯、存在沿海與山區雙重經濟形態的實際,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的“山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他積極探索在閩東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推動農業的多層次、深層次開發。

  他提出要把眼光放得遠些,思路打得廣些,開發利用一些宜農、宜林、宜漁的新資源,以適應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鼓勵地方開創“綠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灘,發展開發性立體種植業,實行集約經營,專業協作。在深層次開發上,要改造現有中低產田、改善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土地生產率等。

  習近平同志強調,資源開發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不是單純講經濟效益的,而是要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他把開發林業資源作為閩東振興的一個戰略問題來抓,引用群眾的話“什么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么時候閩東就富裕了”來說明發展林業是閩東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他提出發展閩東林業的指導思想是: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增強林業自我發展能力;以林為主,加強管護,立體開發,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業綜合效益;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大辦林業,把林業發展同糧食生產、出口創彙、脫貧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具體工作中著重要抓好兩個環節:一是完善林業責任制,包括切實解決好“祖宗山”問題等。二是要健全林業經營機制,包括嚴禁盲目采伐,強化資源管護、轉變單一經營,實行綜合開發、轉變粗放作業,開發集約經營等。

  在資源開發中,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科技的作用,多次提出要科技興農,依靠科技的力量來開發、利用原來不能利用的資源,或者使現有的資源利用得以延伸等。

  習近平同志關於資源開發的論述,著眼於自然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反對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一味掠奪、征服的功利主義,強調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實現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多方面重要論述,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創新發展理念,置於現代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強調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規律。

  習近平同志指出:發展,說到底是為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強調經濟增長不等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單純是速度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代表著全面的發展,更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以人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摧殘人自身生存的環境。如果人口資源環境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還有誰能夠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又從何談起?人都難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績還有什么意義?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動。那種要錢不要命的發展,那種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複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習近平同志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領導是不稱職的領導,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備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

  他堅決地表示:生態環境方面欠的債遲還不如早還,早還早主動,否則沒法向後人交代。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複你。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於環境汙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銀來還債。

  在具體工作中,習近平同志尖銳批評一些幹部在“發展”問題上產生了誤區,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GDP決定一切。強調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看GDP,又要綠色GDP。他指出: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不能光追求速度,而應該追求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不能盲目發展,汙染環境,給後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

  在浙江,他大力推動生態省建設,形象地指出:搞生態省建設,好比我們在治理一種社會生態病,這種病是一種綜合症,病源很複雜,有的來自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有的來自傳統的生產方式,有的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環境汙染帶來的“外傷”,又有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的“神經性症狀”,還有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體力透支”。總之,它是一種疑難雜症,這種病一天兩天不能治愈,一副兩副藥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長期努力,精心調養。

  他強調:要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體現和落實到制度層面,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考核機制;要抓緊制定和完善促進資源節約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彌補體制、機制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諸多漏洞,堅持科學管理和嚴格管理,切實改變土地、水、能源等各種資源的浪費現象;要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和生態恢複的經濟補償機制,建立水權、排汙權交易制度,從制度上促進能源、水、土地等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指出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是生態省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生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一種行為准則、一種價值理念。我們衡量生態文化是否在全社會紮根,就是要看這種行為准則和價值理念是否自覺體現在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努力。

  習近平同志獨具匠心地通過深入闡發“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來說明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內在關系。他指出:在實踐中對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一味索取資源。

  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

  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以上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這“兩座山”要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體現到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中。

  2008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就“兩座山”的問題再次強調: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實現科學發展,既要解決發展不夠的問題,又要解決持續發展的問題;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強調綠色內涵深;既要高度重視轉型發展,又要高度重視安全發展。不能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不能不顧子孫後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澤而漁;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要堅持反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持反對脫離實際、違背群眾意願的短期行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重要會議、考察調研、訪問交流等各種場合,一直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據統計,有關重要講話、批示等超過60次。他反複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實施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是一項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等等。

  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習總書記又強調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

  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論述,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實現全面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作者兼任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