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商报专稿:外媒热议总理记者会

2015-03-17
来源:香港商報

中外记者在总理记者会上举手提问。

英国《金融时报》从李总理记者会上传递的信息猜测,「大的改革即将发生」。新华社

  【香港商报网综合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5日闭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环境治理等提问的回答引发外媒积极关注和评论。《今日美国报》称,两个小时的答记者问「凸显了3000多名代表提出的主要议题」。李克强的回答中不少妙语被外媒争相引用,如将中央简政放权比作壮士割腕。李克强说中国政府在经济上「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被多家外媒做成了醒目标题。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暗示着如果中国经济放缓的话,政府会有所动作。印度《经济时报》称,李克强向世界宣告中国用以繁荣经济的「武器库」里还有「武器」。

  韩媒:公开为中国经济打气

  在2013年和2014年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分别回答了11个和15个问题,今年他回答问题的数目又创新高:17个。问题涉及房地产、经济放缓、国际和港台政策、网购、单独二孩等。与前两年的记者会相比,李克强当天回答的财经议题明显偏多,凸显他擅长的领域。但不时穿插的小故事及幽默口吻,则维持了他的风格。

  「中国宣布痛苦的改革」,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标题是这样说的。《悉尼先驱晨报》的标题是:「中国总理说,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解释说,李克强这是警告改革路上还将有很多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还纷纷引用李克强以围棋比喻中国经济的那段话:「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形象地讲,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韩国纽西斯通讯社称,中国总理公开为中国经济打气,同时他承诺绝不向世界输出通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李总理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客观冷静」,同时扫除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疑虑。

  美媒:改革无惧「既得利益」

  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速调整为7%左右,实际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认为,中国总理在记者会上明确了改革的决心,改革旨在减少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这会触动从宏观调控中受益的「既得利益」。

  澳洲《悉尼先驱晨报》指出,李克强重申了政府会坚持改革,旨在重新平衡经济,使其从投资拉动增长型经济向更为可持续发展的立足於国内消费型的经济转变。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其混乱的房地产行业,但随着最近几年间住房的不断建设,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有所下调,其销量也有所削弱,这就使得大批中国人去海外购房投资。也导致澳洲的阿博特政府对海外购房者徵收申请费,同时严格执行规则,阻止海外购房者买到现房。

  英媒:或预示大改革将发生

  西班牙《国家报》着重关注了李克强关於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阐述。报道援引李克强的话说,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中国政府会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市场的信心。文章评论道,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中国总理的表现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冷静态度。西班牙埃菲社则表示,2015年中国将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这将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除了经济,环保问题也是外媒讨论的热点。法新社、《纽约时报》都援引了李克强关於治污的表态,尽管他们都报道了中国对加大力度治污的承诺,但两者均强调了中国政府「承认治污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外国记者在中国总理记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的「中签率」,也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在1998年至2007年,日本记者曾在中国总理记者会上获得10次提问机会,然而中日钓鱼岛争端以来,日本记者已连续数年未能在记者会上提问。而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记者会上日本《朝日新闻》记者获得了提问机会,李克强也利用这次机会,提醒日本领导人正视历史。

  英国《金融时报》是记者会上第一个提问的媒体,该报还特别对记者会上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解读」。该报道称,记者会上除了「全民阅读」这种「偏软」的问题,还出现了有关环保和「全面放开单独二孩」的敏感问题,其中「单独二孩」问题还是由央视提出的。《金融时报》猜测,这可能预示着「大的改革即将发生」。

  对中缅问题发出「最引人注目警告」

  而关於中缅边境问题,李克强「破例」坐了下来回答,他说:「你问了一件让我感到痛心的事情。在中缅边界我方一侧,一些我国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损失,我首先要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哀悼和深切的慰问。同时,我国政府、外交部、军方都向缅方提出了严正交涉。」《纽约时报》称,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出「最引人注目的警告」。

一位外国记者在提问。新华社

外媒看两会

  两会变得更低调严肃专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自从习近平於2012年掌权以来,遏制了全国两会的奢华,今年的会议异乎寻常地低调。在酒店里唱卡拉OK?禁止。曾经很普遍的互赠贵重礼物?禁忌。女代表脱下了高跟鞋、换成了平底鞋。为了不违反规定,5000多名代表和委员都在各自入住的酒店中吃自助餐——不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而是酸奶和炒芹菜。新的规定要求酒店关闭娱乐设施或者棋牌室。代表们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酒店房间里阅读会议相关材料。缺席会议需要有书面的同意。

  实际经济增长将超10年前

  虽然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仅为7%,但德国《时代周刊》援引伦敦经济学院着名经济学教授柯成兴认为,实际的GDP增长要超过10年前,尽管那时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2%。柯成兴教授对这个看似矛盾的观点进行了解释:2005年中国的GDP为2.3万亿美元,12%的增长率意味着GDP增加2740亿美元。然而,今年7%的增长率却意味着经济总量增加7900亿美元。从绝对数值上看,2015年中国GDP的增量将是2005年时的近三倍,这一点与曾经的德国非常相像:1955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为12%,1999年仅为2%,如今,1%的增长率就能令德国经济学家感到振奋。

  楼市政策倾向托底非刺激

  尽管今年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市场着墨寥寥,但市场仍从中解读出强烈的政策放松信号。路透社称,在当前市况低迷之际,政府强调支持自住需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被认为接近放松力度最大的2009年,但在整体市场结构供过於求的情况下,更倾向於托底而非刺激。考虑到地方政府去年已普遍放开限购,市场对接下来的政策选项多集中在首套和二套房贷首付比例调整,交易税费调整等全国性的措施。

  反腐对社会维稳不可或缺

  对中国两会一直十分关注的日本《每日新闻》中国总局长西冈省二称,十八大后中国的反腐力度有目共睹,如果仍然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难免出现各种病症,消除这些病症(既得利益者的腐败行为等)对保持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的。他说,日本在1990年代,也曾经出现过很多大型企业的领导层在高档料理店招待政府监督部门官员的情况,以求获得有利於自身的内部信息,但现在企业和政府方面都对这种贿赂手段加以禁止,并且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

总理团队媒体思维愈发开放

  美国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在15日的李克强总理记者会获得了提问机会,有分析称,这是26年来首次给一家纯网络外国媒体的机会,这表明了网络媒体的受重视程度。《赫芬顿邮报》称:「这或许体现了总理团队对媒体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开放。」

  「克强式」妙语获外媒点赞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除了经济议题,李克强还强调了中国的国际定位和政策原则。他说,自己在国外常听到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总是有被忽悠的感觉」。他回忆春节走访西部农村贫困家庭的经历指出,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至於国际事务「搭便车」说,李克强表示:「这麽大的块头搭谁的便车?中国是和大家一起推车。」国际媒体对李克强的此一说法纷纷点「赞」。

  就历史问题,《朝日新闻》网站以「中国总理称『正视历史是改善关系的契机』」为题报道称,李克强的表态可以看作是对包括安倍即将发表的战后70周年谈话在内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进行牵制。

  批日用词被指「非常罕见」

  韩国KBS电视台称,作为中国排名第二位的中国总理在公开场合使用「日本领导人」这样的词汇直接批评日本的历史态度,指出领导人应该担负起前人罪行所带来的历史责任,这「是非常罕见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称,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将与国际社会共同扞卫二战成果,这表明俄中在扞卫二战成果上的共同立场。法国自由欧洲电台称,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重申中国政府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德国《明镜》周刊以「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标题总结说:「四个全面、7%的增长预期、10.1%的国防预算增长、反腐败斗争……11天的两会令人难忘。」

迈向制造强国不再只是口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针对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概念: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此,美国《侨报》近日发表文章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蓝图正式揭开了中国工业转型的大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踏出了第一步。

  文章称,中国官方此次抛出「中国制造2025」这一新概念后,不少人立马拿出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进行类比,认为中国进入「工业4.0」时代也指日可待。而负责牵头研究编制相关规划纲要的中国工信部掌门人苗墟说得很清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是「三步走」中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计划用10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工业企业有些还要补上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

  从2.0直接跳到4.0不可取

  文章说,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MadeinChina」曾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曾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次又一次支撑中国经济经历考验,曾让中国在2010年重新占据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这曾经都是中国制造业昔日的辉煌,但随着人口红利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低端制造业被外资转移,高端制造业被欧美召回。

  文章认为,当前,中国还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也尚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关卡亟待突破。在中国政府2015年的工作规划中,鼓励万众创新、提出「互联网+」计划等,都能与制造业的转型突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只有从上至下把这些计划脚踏实地地落到实处,才能向「制造强国梦」更靠近一些,若想直接从工业2.0跳入4.0,实在不可取。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